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楚辞集校集释下

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

书籍:楚辞集校集释下 更新时间:2018-09-10 18:26:44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楚辞集校集释下》第1652页(2003字)

【集校】:

洪兴祖: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

校语:辙,一作道。

朱熹:同洪本。

校语:辙,一作道。未,一作末。度下一有也字。

黄省曾、朱多煃、毛晋、庄允益:同洪本。

明繙宋本:同洪本。校语亦同。

汪瑗: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也。

陆侃如:依《楚辞》通例,此处不当有也字。(参看《离骚》“何不改乎此度也”句的校语。)

姜亮夫:“未改此度”,屈赋习用语,作未是也。

屈赋句例,句末也字,多爲四句两也,或八句四也,此章下句异路路下无多也字之本,则无也字是也。

。【集释】:

王逸:比干子胥,蒙祸患也。

执心不囘,志不困也。

朱熹:知直道之不可行,而不能改其度。

林兆珂:前辙,卽初志也。

汪瑗:前辙,犹俗前程前途云耳。

遂,成也。度,君子立身行己之法度也。

后倣此。屈子已知前辙之不遂其志矣,而犹未改度者,盖道之用不用在人,而所以脩不脩在己,君子亦尽其在己者而已矣,岂肯因人而遽变其所守哉?故荀子曰:“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

黄文焕:于是而了然于不可爲,鑒于前辙,不改吾度。

王夫之:前辙,谓怀王听谗佞而国破身死于秦也。

林云铭:未疏之先,明知必行不去,未尝变易。

蒋骥:明知前志之不得行,本不改此度之故。

(《山带阁注楚辞》)〇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十一字一气读下。盖以未改此度,明前辙所以不遂也,故后孤疑之语,遥相应曰:今欲广遂前画,则我尚未改此度也。前固以此不遂矣,岂独能遂于今乎?呼应极灵。(《楚辞余论》)

奚禄诒:言知前日谏君之辙不遂,至今不改此法。

胡文英:明知前日所行不可遂,而此度不改。

刘梦鹏:言明知前途多阻,而常度不改。

其昶:怀王二十年,齐湣王恶楚之与秦合,乃遗楚书,于是怀王竟不合秦。是知前辙之不遂也。

二十四年,又倍齐而合秦,秦来迎妇。

至是三次与秦合,故曰未改此度。

黄孝纾:遂,顺利。度,态度。

姜亮夫:知前辙句,此疑有错简。前辙当指未来之辙言,若指已过之前言,则不得用知字,更不得言未改此度。则此“前辙”,犹习言之先路矣。

马茂元:辙,车轮所辗的迹印。未改此度,指顷襄王的媚敌忘仇。按:《史记·楚世家》:“顷襄王三年,怀王卒于秦。……秦楚。六年,秦使白起伐韩于伊阙。

大胜,斩首二十四万。

秦乃遗楚王书曰:‘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争一旦之命。愿王之士卒,得一乐战。’楚顷襄王患之,乃谋复与秦平。

七年,楚迎妇于秦。”据此,则顷襄王的初期,曾一度和秦国交。

后来之所以复合,是由于无意发愤图强,明明知道,而重复走上了怀王的错老路的。所以这里説,“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

吴孟复:前辙,指冀君之一悟,这时屈原已知由此路难以遂志。度,《説文》“法制也”。《左传·桓二年注》“度,限制也”。此度,卽《怀沙》之“常度”。

未改此度,指不能同流合污。

蒋天枢:前辙,《离骚》所言“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之愿望。不遂,未能终成其事。此度,卽《悲回风》“心调度而弗去”之调度。

王泗原:前辙,指前贤忠信蒙祸。此度,己之度。

金开诚:前辙,从前的轨迹;过去走过的道路。

知前辙之不遂,屈原指自己的主张在朝廷行不通。

一説指前代忠直之士的结局。以上二句説:我明知从前的道路不顺利,却不改变我的志向。

汤炳正:前辙,前车的印迹。此喻怀王时自己的政治举措和行事準则。此度,指任左徒时的变法革新。

(《楚辞今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