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楚辞集校集释下》第1754页(3705字)
【集校】:
洪兴祖: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
校语:识,一作明。识,音试,亦音志。冯衍赋云:韩卢抑而不兮,骐骥而不试。独慷而远览兮,非庸庸之所识。
亦叶韵也。
朱熹:不毕辞以赴渊兮,惜廱君之不识。
黄省曾、朱多煃、汪瑗、庄允益:同洪本。
明繙宋本:同洪本。
校语亦同。
毛晋:不毕辞以渊兮,廱君之不识。
姜亮夫:明字不入韵,当仍从洪本作识。
。【集释】:
王逸:陈言未终,遂自投也。
哀上愚蔽,心不照也。
朱熹:自可佩至此,十二句爲一韵。
识,记也。设若不尽其辞而闵默以死,则上官、靳尚之徒廱君之罪谁当记之耶?其爲后世君臣之戒,可谓深切着明矣。
汪瑗:毕辞,犹言尽言也,卽指此篇之文也。识如字,音志者非是。
不识,犹不昭也。此章设言己之遭谗被迁,情冤莫诉,苟不作文以极言己之衷曲,以表己之素行,而徒赴渊自沉,则壅君不能察识,鲜有不信昔日谗人之言,以爲实事,怒今日自沉之死,以爲怼君矣。
旣信其谗,怒其死,能不复加之罪乎?此理势之所必至者也。是屈子之不死者,惧其旣死而谗人复蹑其后,壅君不察其情,而有莫大之祸也。观此则屈子之本心可见,而实未尝自沉也彰彰矣。后世不深考其旨意之所归,遂谓其真投水死,其亦不详之甚也。
前惜壅君之不昭,但谓己死则壅君不明其故,不能旌表其志,徒使身没名絶,寂寞无闻,与草木同腐耳。此惜壅君之不识,则又惧其祸殃之有再,不但一己之身名而已。词愈切而情愈悲矣。夫介子之死,文公犹封之,乃曰以记吾过,且旌善人。
屈子欲死,乃惧其没身絶名,祸殃有再,是则楚怀又晋文之罪人也。呜呼!有功而不念,无罪而见尤,已可悲矣,而欲死则恐其没身而絶名,不亦重可悲乎?身没而名絶,重可悲矣,斯亦已矣,而又惧其祸殃之有再,不亦尤可悲乎?徒生则独受其谤,欲死则不能自明,使非自毕其辞,作爲此篇以陈其情,以白其行,以明其冤,则天下后世,又孰从而知其忠诚之至,谗妬之深如此哉?此章与临沅湘之玄渊二章相应。此篇大旨言己始见信而终疏,法旣立而复废,国旣治而复乱,有功不伐,无罪见尤,情不能达,冤不能伸,小人之欺君国,人君之信谗不察也。呜呼!以贞臣事壅君遭谗人,欲始终信任而不放逐也难矣哉。
洪氏曰:“此篇言己初见信任,楚国几于治矣,而怀王不知君子小人之情状,以忠爲邪,以谮爲信,卒见放逐,无以自明也。”
陈第:识,古音至。所不忍见,独惜蔽君之罪而人不知耳。
陆时雍:此篇专于讽君,不胜忧危之感。
黄文焕:旣亟于溘死,而又务毕辞,暴彼谗人之国,所谓悬吾目以观越之入吴也,此辞以爲验也。将开章明法度一语,再申言以作结。生平自负经济在此,被谗受罪亦卽在此,宜其呜咽难罢也。不识与不昭对峙,通篇章法只分作两叚,最爲整肃。
惜徃日之曾信、属贞臣而日娱,至惜君之不昭爲一叚。君无度而弗察、使贞臣而无,至痈君之不识爲一叚。
钱澄之:是时怀王已死秦矣,上官谗原谓平造爲宪令,自伐其功,以此见疏于王,王至死不知其诬也。今原且死矣,则此诬千秋万世,谁明之者,故临死必欲明之,惜痈君之不识己先死耳。
王夫之:己不忍见,故决意沈湘。
然追念受知怀王,见任之始,中被谗谤,至于今日。非国之不可爲,君之不可寤,而羣姦闭,以至于斯,则虽死而有余惜。贞臣一以君国爲心,所云伊吕戚奚者,惜君之不王不伯,岂以身之不遇爲愤怒?如刘向诸人之所歎哉。
林云铭:若不作此篇而自沉,恐吾君不记吾辞以自戒也。若记吾辞而自戒,必诛谗谀,用贞臣,以明法度。
吾虽爲介子,君亦不失其爲晋文。不然则吾爲子胥,君爲吴王,尤可惜耳。
此所以爲死谏也。已上言治国必以法度爲本,法度亡而国随之,应篇首“明法度”句,以结作此篇之意。
张诗:故陈辞未毕,急欲赴渊。所可惜者,壅君之聪明,使不得记忆往日信吾之时,而国势日以衰乱耳。
蒋骥:识,入声,知也。
君信谗人而背法度,皆由不知之故,故临死昌言其恶,以动君听焉。
按原之死,大约在顷襄十五六年。及二十一年而秦拔鄢郢,取洞庭五湖江南,沅湘玄渊,亦爲秦有。
祸殃有再之言,不旋踵验矣。
屈复:右六叚。背法度,则国亡身虏,不死何待?犹异君之感悟于万一也,应转首“明法度”,以题中惜字结通篇。
胡文英:言我之爲此哓哓,非畏死而不早决,实恐所怀未尽而死,君将终于廱蔽,而不能识真僞矣。
然则臣之毕辞而死,君倘能察,则臣虽死犹生也。
刘梦鹏:又言若遽尔赴渊,悯然以死,则惜谗人蔽廱,贞识不申,无人我识。
葢犹有陈淸之思也?右第七章,承第五章末未尽之意而申言之。嗟乎!追殊遇于往日,冀毕辞于今朝。
仿皇生死之交,睠怀君国之际。
朱子称其忧同箕子,谅哉!旧名其章曰《惜往日》,列第七章,今仍之。
陈本礼:仍以廱君作结。然迎妇会宛和亲之举,自必又出于子兰、靳尚诸奸计,方以爲迎合秦人乃息兵妙策,而不知其非也。
廱君不识,正痛恨此等庸愚,妄参庙谟,不识秦人用诈之计。覆亡之祸应在指日,故不辞而赴渊也。
胡濬源:欲以一死明谗人之罪,此法用于英王之世未爲失计。
汉张汤自杀而二长史皆案诛,以有武帝在上也。原死而上官、靳尚之属不闻得罪,然千载而下读《骚》者辄代爲切齿。恨不起若辈于泉下而诛之,忠良之死,固谗谀之极刑也。上二句沉渊之故,下二句作赋之故。
王闿运:言己不毕词,则君终见壅,申作《九章》之意。
马其昶:以上历数古人遇合之无常,见士不遇不足惜。
独己所立之法度实兴治乱所关,故虽死而犹欲毕其辞也。
徐英:自“闻百里之爲虏兮”至此,杂述忠信死,前世嫉贤,谗妒旣入,祸不可测,故结云“恐祸殃之有再,宁溘死而流”也。然虽及临死之日,犹惜羣小之壅蔽,使君王之终不寤也。
《惜往日》一章,章五。
文怀沙:不毕辞,没有説完我的语僻。
赴渊,走向深渊。惜,悼惜。
壅君,被蒙混的君王。不识,不能认识。
(《屈原集》注)
姜亮夫:不毕二句,言若不尽其辞,而闵默赴渊以死。则小人壅君之明,至使君上亦不之识矣。
马茂元:以上历数古人的遇合无常,联繫到本身的政治遭遇;痛惜自己的法治主张未能实现,阐明垂死时对国家前途无穷的忧虑和深切的悲哀。
谭介甫:首句见《离骚》,按此是屈原在“庄蹻暴郢”失败后逃至夏浦时所説,乃引在此。大约作者感觉到楚王朝还会再有暴动之事发生,就在惜往日后又戒将来,故不毕辞而赴渊,以图早日避免这种苦难,并叹惜顷襄一班人不知道这一点。
苏雪林:“不毕辞”二句,我的歌辞还有许多话要説,现在势急迫,也等不得了,就此跳下水吧。
“廱君”,本文凡二见,前段一个是指楚怀王,这裏一个是指顷襄王。同属过去分词的形容词,但“前行主词”(Antecedant)不同,我们是应该注意的。此文四分之三的文句皆指怀王时代,初则专意委任,继则听信谗谀,将他疏远,且加以谪贬。到了“自前世之嫉贤兮”四分之一的文字,始转入顷襄。
恐读者将时代弄错故于转入顷襄时用“前世”二字划淸,文心细密,文法谨严,战国时居然有此文章,诚可惊也。但二千数百年来之注家竟将两个“廱君”,混而爲一,皆指爲怀王,谓非投渊前作,惜哉。
蒋天枢:虽言“不毕辞而赴渊”,己意仍未申,故再有《橘颂》、《悲回风》之作以竟己意。
金开诚:毕,结束。壅君,壅蔽之君。一説指谗佞之人蒙蔽君王的行爲。
汤炳正:以上第三段,类全章之乱辞,谓顷襄王不分是非,不依法度,终将导致国家覆亡。(《楚辞今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