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微生物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946页(2680字)
水中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藻类以及原生动物等。
自然界的江河、湖泊、海洋之中,由于无机物、有机物的存在,构成一个适宜微生物发育的环境。自然水体中,除天然寄生的大量微生物之外,还有一些由空气、土壤或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污水而进入水中的过路微生物,其种类与习性同水体的物理的、化学的性状等条件密切相关,分布状况则依水的性质、来源不同而不同,在数量上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并具有净化作用。但是,当水体出现红潮现象时,即有某种藻类或微生物大量繁殖致水体出现红色,则使动态平衡遭致破坏。
水与土壤接触最为密切,故水中微生物能高度反映土壤中微生物的成分和垃圾、生产废水、生活污水、人畜排泄物对土壤的污染,以及由此带来的病原微生物等。
水被土壤污染后,水中微生物的组成将有很大的变化,其中大多为需氧性芽胞杆菌,如枯草杆菌、蕈状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巨大芽胞杆菌等,也有克雷伯菌属菌类及阴沟杆菌。此外,还有存在于水底泥土中的假单胞菌、鞘细菌、放线菌、硫黄细菌以及真菌、原生动物和藻类。
在静水中,水霉菌和绵霉菌较多见,其中有的能使水生植物致病,有的能破坏鱼卵,可使淡水鱼大规模感染,影响水生生物的产量。在水面和水上层的微生物,多为需氧菌;浅水或水表还有一些具有光合作用的细菌。
水的底部大多为厌氧菌,由它们分解有机物产生的有机酸、氢、甲烷等供上层水中微生物氧化和利用。
在远离居民区的天然水中,微生物的数量较少,每毫升水中约几十到几百个细菌,假单胞菌、有色菌、无色杆菌较多见。
研究资料证实,人粪便可排出100多个型别的病毒,在未经.处理的污水中,病毒的污染浓度可以达到10万个颗粒,被感染者的粪便可以排出高达100万个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克。
肠道病毒中以脊髓灰白质炎病毒和甲型肝炎病毒(HAV)对人的危害性较大。
资料还证明肠道病毒对氯的耐受性远远超过致病菌。
水中微生物对人体一般为非致病性的,但受到人或动物排泄物污染的水,就可能成为经口传播疾病的传染源,也成为传播肠道传染病的重要途径。受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水源引起伤寒、霍乱、痢疾、肝炎等传染病发生的事例并不罕见;接触或饮用啮齿动物带有钩端螺旋体尿污染的水.可引起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还有土拉热杆菌病、布鲁氏杆菌病致死的牲畜污染的水源,也可使人感染致病。
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的病原微生物,大部分由于不适应水体环境而逐渐死亡,仅有少部分可以较长时间生存于水体环境中,它们的存活时间并不一致,一般认为肠道致病菌以霍乱弧菌、伤寒杆菌存活时间较长,通常在2~3周以上;痢病杆菌存活时间较短,在井水中24h后即会减少50%。
某些致病菌如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绿脓杆菌和军团杆菌等尚能在水中生长繁殖。
肠道病毒在水中存活时间,与水的温度和水的纯度有关,温度高存活时间短,温度低则存活时间长;此外,在严重污染的水中存活时间较长,而在蒸馏水中较在污染水中的存活时间更长。
根据水体的类型,水中微生物可分为3类:
淡水细菌 包括江河、湖泊、溪流及地下水流中存在的细菌,以嗜冷菌为多,革兰氏阴性菌则有假单胞菌、无色菌、色素菌、发光细菌、屎单胞菌和弧菌属细菌。革兰氏阳性菌有微球菌和八叠球菌等。
江河、湖泊、池沼水中的细菌,除固有的淡水菌群外,尚受土壤细菌、粪便细菌、污水细菌流入的影响,故地表水中的细菌数,因场地、雨水和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每毫升水中可有数百乃至数千个细菌。
地下水由于地层净化作用使细菌数显着减少,井水等地下水也因深度不同而细菌数也有所不同。至于自来水,则因净化处理和氯化消毒作用细菌数甚少。
海洋细菌 海水中含有约3%的食盐,其中适盐细菌多,由于这种条件形成海水中固有的细菌群。但是.海湾、外海、海流及水深等条件的不同细菌数也有差异。
海洋细菌也多为嗜冷菌,假单胞菌细菌、弧菌属细菌、螺菌、无色菌、色素菌较普遍,而芽胞菌和球菌很少。
海湾海水中,有来自内陆的淡水细菌、粪便细菌、污水细菌,使海产品受到污染,从而有引起消化道传染病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发生的危险。
海水中,大肠菌、霍乱弧菌、蛭弧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很少能生存发育,陆系细菌无法在海水中长期存活。海湾海水每毫升细菌数可达数万个,而外海海水每毫升仅有几十个细菌,至于深处海水细菌数更少。
污水细菌 污水中富有有机物及人畜排泄物,受到大量淡水细菌、粪便细菌、土壤细菌的混合污染,由此构成一个特殊的细菌群即污水细菌,它的特征为,肠道细菌、变形杆菌和肠球菌较多,也有来自土壤的杆菌、梭菌、淡水细菌、弧菌和假单胞菌等。污水水源性传染病主要为消化道传染病,如痢疾、伤寒、沙门氏菌病、霍乱、甲型肝炎、脊髓灰白质炎以及钩端螺旋体病等。加强水源卫生学管理,是消除、控制消化道传染病发生的重要途径,这是食品卫生、环境卫生上的重要课题。
表1 水中重要的病原菌
表2 水中主要的人类肠道病毒
。【参考文献】:1 户田忠雄,武谷健二着.户田新细菌学.1980.159~160
2 聂约伯,等着.预防医学微生物学.1981.347~348
3 王秀如,傅玉蓉着.卫生微生物学.1988.38~43
4 上海第二医学院,等编.医用微生物学.1988.32~33
5 尚德秋,等着.防疫检验.1991.94
(长沙市卫生防疫站李光忠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