憎爱异情
书籍:文艺心理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459页(477字)
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塞难》:“妍蚩有定矣,而憎爱异情,故两目不相为视焉。雅郑有素矣,而好恶不同,故两耳不相为听焉。真伪有质矣,而趋舍乖忤,故两心不相为谋焉。”葛洪认为,在审美过程中人的主观好恶起着重要作用,人的爱好趣尚不同,对同一审美对象会作出不同的判断。造成审美差异的原因,葛洪大致归纳了三个方面:一是人的审美能力的高下对审美活动有影响。《擢才》篇云:“华章藻蔚,非祗瞍所玩;英逸之才,非浅短所识。”二是文化地域环境的不同,影响人们不同的审美心理倾向。《广譬》云:“观听殊好,爱憎难同。飞鸟睹西施而惊逝,鱼鳖闻《九韶》而深沉。故衮藻之粲焕,不能悦裸乡之目;《采菱》之清音,不能快楚隶之耳。”三是时代不同,也造成人的不同审美趣味。时代变了,一切会随之而复。《擢才》云:“爱憎好恶,古今不均,时移俗易,物同价异。譬之夏后之璜,曩值连城,鬻之于今,贱之铜铁。”审美鉴赏的差异性是确实存在的,葛洪从多方面指出这种差异性的特点以及产生的原因,在理论上有一定价值;但葛洪并不否认美的规定性,这种看法是比较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