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594页(2895字)
是中国陈国达于1992年正式提出建立的一种新全球大地构造学。
在地质学发展史上,关于地质学的研究目的,意见不一。美国劳丹(R.Laudan)把它们归纳为2类:一类认为其目的主要在于对地球历史的重建,即把地质学看作自然史的一部分,要求写出详尽的地球史,并把研究重点放在追索地质事件的时间序列上,尤其重视遥远过去的事件,特别重视由“岩石建造”代表的地质体。这可称为历史主义或历史论地质学。
另一类则认为,它的目的主要在于对地球变革的理解,即把地质学看作是自然哲学的一部分,并把研究重点放在探究支配地球变化的一般性规律;而对于地质史记录的细节则注意较少,大都是附带性的,主要是为了满足检验所提地质定律的需要,并且大多倾向于选择最近的过去,因其对于研究对象来说最为完整。这可称为因果论地质学。作为地质学中常常涉及地球科学中许多根本性问题的大地构造学,这种分歧自然更为明显,并形成了历史论大地构造学和因果论大地构造学。
这不独表现在研究目的上,尤其表现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以及所采用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分歧。例如,在历史论大地构造学理论中,有些主要探究地壳演化的阶段划分、构造单元的出现顺序和历史生因关系(如地槽-地台理论),而在因果论大地槽构造学中,则有些主要探索地壳中诸种构造的力学成因和体系划分(如地质力学);另一些主要探索岩石圈块体的移动情况,互相间的力学关系,以及移动的力源机制(如板块理论)。因为主要研究对象不同,导致主要研究途径和方法各有侧重。从研究全球构造看来,二者都有其重大作用和意义,轻一不可,但由于它们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只有双方互相结合,融为一体,建立双方同等兼顾,目的、对象及研究方法比较全面的新型大地构造学,才能较完整地认识地球的形成、运动、变化、发展过程和规律,以及它们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力源机制,从而较易了解矿产的时空规律性,更有效地指导生产。这样同时吸收历史论同因果论大地构造学两方的长处,把两者的适用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的一门综合性新型全球大地构造学,陈国达建议叫它做“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
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的研究任务是全面地既研究地球(现阶段主要为地球硬壳,相当于岩石圈)的孕育、诞生、成长、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全过程,同时又探索这个过程的发生和演变的根本原因和力源机制。
为了这一需要,陈国达倡议建立了把演化与运动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统一研究的构造概念,叫做壳体。它指的是组成地球硬壳的胞体,是在岩石圈孕育、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先后不一地出现于不同地域,在诞生、成长、运动、变化和发展等方面分异进行,既在演化又在运动(包括移动)的时空综合的全球性巨型超级构造单元(详见“壳体构造”条)。
岩石圈就是由这些在形式上表现为块体,具有不同的演化-运动历程的壳体逐步增生、移动,通过互相联结、拼接组合而成的。
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的任务核心,就是研究各个不同壳体的诞生、成长、运动、变化的发展的全部历程的细节,它们的形成和演化方式,整体运动和体内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物质组成、地壳性质,成熟度、演化阶段,垂向及平向结构、构造单元组成,厚度和面积及形态的变化、类型划分,运动与相对运动的方式、进退弯旋等运动的变化、分裂离散与汇聚接合的变迁,演化与运动,诞生与消亡的方式,以及上列各种史实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力源机制等。
在此基础上,进而总结整个地球硬壳及其中各个壳体的形成、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及其因果关系,据以预测未来。此外,在掌握这些规律的同时,还需总结由这些规律所制约的成矿规律,以及和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等的关系,据以认识各种矿床在时间上的出现规律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指导找矿以及解决其他生产问题和消减灾害等问题。
陈国达指出:历史因果论的研究方法宜吸收历史论同因果论两方面研究方法的长处,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形成历史-动力综合分析法。具体要求包括下列几点:(1)发展观点与联系观点结合。由于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既要研究全球范围内每个壳体在不同地质时代的运动和变化,及其在时间发展上的和在历史生因上的联系,又需研究每个地质时代中全球各个不同壳体的运动和变化,以及它们互相之间的空间上的变迁和在力学上的联系。
(2)时间观念与三维空间观念结合。历史-动力分析法既要求着眼于时间又要求着眼于空间;并且在空间方面既着眼于平面(二维空间)又着眼于立面(垂直的一维),即要求四维思维,并且运用地球物理方法同地质方法相结合以加大垂直一维的认识,即注意大三维空间。(3)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并重。
要求注意壳体运动既有水平运动又有垂直运动,虽然水平运动的尺度通常可以较大,在平面图上的变化又较易察觉,因而更较受到人们的注意和发生兴趣,但垂直运动仍需同样重视研究。(4)壳体的整体运动与体内运动并重。壳体运动的研究既包括它们的整体运动,也包括它们的体内各个次级壳体或地段的运动,因为这两方面都是壳体运动的表现,同等重要。
(5)构造层划分与构造系划分结合。
陈国达认为,构造层是在壳体或其中某个地段演化和运动过程中,于一定大地构造体制的发展阶段所成的地层组合。就大陆型壳体组成硅铝的构造层而论,它们是由具有属于相应大地构造体制的共同特征和认识标志的建造,包括岩浆建造、沉积建造及(或)变质建造所组成,并受过同期伴生构造作用改造过(即具有属于相应大地构造特征的构造型相)。
构造系则是在一定应力场范围内,例如一个壳体的某些边缘部分,或相邻2个壳体的某些边缘部分,于某一时期内同时形成的构造组合,它们由具有一定的分布配合方式、具有力学成因联系的由各种构造成分(褶皱、断裂等)所组成。由于构造层是壳体演化-运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大地构造体制的物质记录,构造系则是相应发展阶段地壳运动所留下的构造形迹,是重建当时古平面应力场的实际依据。因此,必须二者结合。
(6)远古与近代并重。
(7)全球与地区兼顾。(8)岩石圈演化与运动并重。
研究各种地球构造问题时,均宜对演化与运动同样重视。例如研究活动带、造山带及裂谷带等,既要阐明其动力成因,又要分辨其大地构造属性,据以划分出不同大地构造体制(地槽型、地洼型等)的活动带、造山带、裂谷带等。
。【参考文献】:1 陈国达.大地构造与成矿(英文版),1992,16(1-2):1~98
2 陈国达.地球科学进展,1993,8(3):30~35
3 Chen Guo-Da,Integrariue classificafion of basinogenesis and ore-forming basins,China:Geosciences-Journ Univ Ged,1993,3
(中南工业大学陈国达院士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