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09-11 03:07:23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389页(4002字)

由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而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自然界动物也有感染,故也列入人兽共患病,它基本上是一种热带、亚热带疾病。曾在非洲、美洲、澳州、西南太平洋、亚洲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流行,使15亿人口受威胁,尤其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常呈地方性或超地方性流行,严重危害健康。登革热传播迅速,使一个城市或地区在短期内出现数十万或百万以上病人,暂时丧失劳动力,除流感外没有任何疾病能与之相比,它发病率虽高,但症状多自限,病死率较低,常在0.03%以下,称之为经典登革热(CDF)。

自1953年以来在菲律宾等东南亚地方性疫区出现一种症状严重的登革出血热(Dengue Hamorrhagic Feve——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SS),病死率高达10%~15%,DHF/DSS已和革休克综合征(DSS),病死率高达10%~15%,DHF/DSS已成为东南亚国家儿童的10个主要疾病之一,可引起重大经济损失,已日益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登革热曾多次传入并流行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1989年中国已正式将本病列为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认识并记载登革热历史至今有210多年,1779年贝伦(Beylon)在印尼雅加达首先记述了本病,称之为关节热,同年达贝尔蒂(Daberti)在埃及开罗亦描述了此病,称之为膝病,1780年拉什(Rush)在美国费城报告了本病,称之为断骨热,此外尚有七日热,花花公子热,斑疹关节热等称呼,1869年英国皇家医学会命名为登革热,一直沿用至今,Dengne一词源于西班牙语,意即因肌肉关节疼痛而呈蹒跚工装腔作势样步态。登革热曾在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爆发,有时也波及温带国家,特别在战争或人口流动条件下常有发生,1880年开罗80%居民患病,1897年昆士兰,澳大利亚流行,1922年美国南方流行,估计有100万到200万病人,1927~1928年希腊出现100多万病人,1942~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每年约有100万到200万病人,1960年越南南方约有200万病人,1963年印度加尔各达发病100多万,DHF自1953年发现后一直限于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但也出现在美洲等其他地区,例如1981年古巴报告登革热344203例,死亡159例,估计有DHF24000例,1956~1978年东南亚8个国家至少已有25万DHF患者住院,1.2万人死亡,西太平洋有23个国家和地区报告CDF/DHF,1987年美洲有19个国家报告登革热128450例,实际发生数高于报告数,例如1986~1987年巴西卫生当局估计病例数超过100万,目前美洲DHF仍为散发,与60年代东南亚流行模式类似。1906年斑克罗夫特(Bancroft)证实埃及伊蚊、1916年科依祖米(Koizumi)证实白纹伊蚊(A.albopictus)是登革热的传播媒介,1946年及1954年分别由其他研究者证实盾纹伊蚊及波里尼西亚伊蚊也能传播登革热,但局限于一定地理范围,1907年艾什白恩(Ashburn)等把通过细菌滤器的病人血浆接种志愿者而证实本病是病毒所致,1950年萨宾(Sabin)等分离出登革病毒1、2型,1960年哈蒙(Hammon)等分离出3、4型病毒,至今登革病毒仍只有1、2、3、4型。

中国古籍中无本病记载,1673年蒙森(Monson)报告厦门发生登革热,1901~1902年香港亦发生流行,1914年史密斯(Smith)报告香港登革热6例,1917年本病在中国一些地区流行,中医称之为红痧,1928~1929年登革热又在中国广东、厦门、上海、杭州等地流行,例如1928年巴德尔(Buddle)报告广东三角州登革热严重流行,次年福斯特(Faust)报告香港严重流行,广大居民暂时丧失劳动力。

1928年南克(Nanck)报告宁波、杭州流行登革热,次年梅克斯韦尔(Mexwell)称杭州居民90%患病,1928年图尼耶(Tournier)报告上海警备部队2月4日至29日发生登革热14例,1940年江苏、上海、南通一带流行登革热,称之为上海病,沈公健记载:“西籍原名Dengue热,译音通称登革热,今秋本埠甚为流行,初起发热,骨楚头痛,胸胁作恶,脉数增进,病后2~3日,四肢发现鲜红色之疹点,疹点透发生,则体温渐降,各症亦减退。”缪译铭报告:“今之登革热流行亦沿门阖境,老幼相似,然死亡甚少,是以潮汕一带称为太平病。”1944年春福州流行,1945年9月美军46人到汉口机场接收日军投降,有45人染上登革热,估计当时汉口居民30%患病,登革热在中国消失40年后,1978年广东等地又出现流行,建国前在中国厦门、上海、香港、雷州半岛及海南岛等沿海地区曾查到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在中国南方广泛存在,1978~1991年在中国广东、广西、海南3省的一些地区报告登革热602749例,实际发生数可能高于此数,同时也散发DHF,从病人及蚊体均分离出登革病毒,1~4型均有发现,报告死亡病例358,特别2型病毒流行时病死率较高。

登革病毒属黄病毒属,不但型间存在交叉免疫,而且与乙脑、17D黄病毒也有交叉免疫反应,病毒感染后可获得对同型病毒的长期免疫和对异型病毒的1~6个月短期免疫,根据患者对黄病毒有无免疫而出现的第1次感染与第2次感染的血清免疫学反应有明显不同,后者抗体上升快,滴度高,现代确诊靠病毒分离或血清学技术,目前已广泛采用敏感的白纹伊蚊传代细胞系C6/36组织培养法代替其他组织培养细胞或乳脑内接种分离技术,实验室血清学诊断采用血凝抑制试验(HI),间接荧光技术(IFA)及IgM抗体捕捉ELISA(MACELISA),DHF是现代登革热研究的重点,DHF按临床严重程度分为Ⅰ、Ⅱ、Ⅲ、Ⅳ级,其中Ⅱ、Ⅳ级即DSS、DHF/DSS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病理解剖按出血程度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胃肠道粘膜、心脏、肝脏,尤其肝细损害严重,而蛛网膜下腔或大脑出血则很少见,血管渗透性增加,血小板减少,C3、C5水平下降,血液浓缩,血凝异常,出现DIC,DHF与病毒型别,病毒毒力变异,异常免疫,疫苗研制、DHF/DSS治疗及消除埃及伊蚊等问题是现代研究的热点,在泰国、古巴的研究提示DSS与2型登革病毒高度相关,后在印尼、来西亚的DHF病人中也常分离出3型病毒,1984~1990年美洲流行的型别是1、2、4、型,也可出现DHF,有人认为毒力增强的病毒可引起DHF或认为病人被原病毒感染呈致敏状况又被另一型病毒感染而呈异常免疫反应所至,DSS常发生在以往有登革感染史的儿童或所带母亲登革抗体下降的婴儿,登革4个型的联合疫苗正在实验研究阶级,及时输液,纠正电解质及代谢紊乱,给氧等综合治疗可降低病死率,1947年起美洲国家执行消灭埃及伊蚊运动在墨西哥等10多个国家曾取得一些引人注目的成功,但现在除百慕大外又都重新出现埃及伊蚊,此外白纹伊蚊还出现在美国16个州和巴西3个州,说明消除一种蚊种并非易事,登革热监测除临床病例报告、血清学确诊及病毒分离外,就是媒介的监测,常用诱卵器指数、容器指数、房屋指数及布雷图(Breateu)指数等指标评价灭蚊效果,在控制媒介方面采用化学灭虫剂超低容量空间喷洒消灭成虫,双硫磷砂粒缓积剂或室内缸水内养等生物学技术消灭幼虫,使预防工作不断取得进展和取得控制流行的作用。

今后的研究方向主要在DHF临床,灭蚊及疫苗预防,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体外基因扩增(PCR),单克隆抗体及抗原分析的进展,对DHF/DSS发病机制,免疫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将建立更为特异、简便、快速、准确的登革热实验诊断方法,中医药治疗登革热及中西结合治疗DHF/DSS研究前景广阔,更有效的治疗药物及技术可能会出现,利用生物学或生物工程技术进行灭蚊的研究颇有前途,在疫苗研制方面将有可能采用基因工程技术从黄病毒属的广谱抗原及多效能考虑解决包括登革病毒在内的广谱疫苗问题。

【参考文献】:

1 耿贯一,主编.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流行病学.下册,1980,94~101

2 黄健人.广西防城县企沙镇清除埃及伊蚊的经验,中国公共卫生,1992,8(1):35

3 WHO,Dengne haemorrhagic fever, 1986,1~42

4 Schlesinger RW, Dengne Virnses; Wien New York, 1977. 5 ~22

5 Pcni Jun Zhao,Dengne fever in China. Abstract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tropical medicine and parasitology. Hainan,China, 1991,75~ 77

6 Rita MR. Dengne in Rio De Janeiro,Brazil,1990~91,DSS/ SJL. Dengne Surveillance Summary. San Juan Laboratories, 1990,63:7.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防疫站崔君兆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