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体问题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10-01 07:12:12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448页(2323字)

顿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质点组动力学。

一般用N(或n)表示质点数目,又称N(n)体问题,是天体力学、一般力学和应用数学的共同研究领域。牛顿本人提出并解出二体问题,得到圆锥曲线轨道的通解。

但逆问题,即用观测算出相应圆锥曲线轨道,至今还解决得不够完善。

三体问题到现在已研究300多年,尚未真正解决,为多体问题中研究得最多的课题。

三体问题 按类型又可分为一般三体问题,即三体质量任意;限制性三体问题,三体中两体质量很大,另一体质量很小,可忽略对两个大质量体的引力;另外还有一些特殊问题。

一般三体问题。

在18~19世纪中主要求它的积分和特解。它是18阶方程组,在18世纪中期已知有10个独立的经典积分。

1843年,雅可比(K.G.J.Jacobi)证明:只要能求出16个独立积分就可以解出来。可是一直到现在,一个新积分都没有找出,反而有一些否定结果,证明用代数函数或单值解析函数表示的新积分不存在。在特解方面,1772年拉格朗日(J-L.Lagrange)证明,只要初始条件恰当,三体可永远保持等边三角形或共线,这就是着名的拉格朗日等边三角形特解和共线特解,又称定型特解。1912年宋德曼(K.Sundman)证明,除极少数初始条件外,一般三体问题的解可表达为时间的收敛幂级数,从理论上肯定了解的存在性,可惜不能实用。

50年代以后,除数值解法外,大量论文是研究一般三体问题的定性特征,主要有:某些初始条件下相应的运动区域;解空间的拓朴结构;周期轨道特解的存在性和稳定性;终结轨道特性;奇点和正规化,碰撞和交换等课题。

限制性三体问题。质量很小的称无穷小体,另二体称有限体。由于二有限体只在相互引力作用下运动,是二体问题,轨道为圆锥曲线。

按不同曲线又把限制性三体问题划分为不同类型:圆型,椭圆型,双曲型和抛物型限制性三体问题。圆型和椭圆型限制性三体问题的天文背景广,如小行星、卫星、彗星、人造天体、双星附近小质点的运动等。拉格朗日定型特解仍然存在,其中等边三角形特解已找到实例。20世纪以来,已发现200多颗小行星,处于太阳和木星组成等边三角形的顶点附近,称为脱罗央(Trojan)群小行星。

现已证明,等边三角形特解一般是稳定的;共线特解附近至今未发现天体,因为轨道不稳定。现代研究圆型和椭圆型限制性三体问题的论文仍很多,主要有:运动区和稳定区,碰撞奇点的正规化,周期轨道的存在性和稳定性以及周期解族,可积性的数值探索,俘获和交换等。

特殊三体问题。近年研究较多的有:(1)双不动中心问题,即限制性三体问题中,二有限体不动,研究无穷小体在此二固定体引力下运动。

这是可积系统,解为超越函数。有人把它的解作为中间轨道用于研究人造卫星的运动。(2)西特尼科夫(Sitnikov)问题,即二有限体质量相等,作圆轨道绕联线中点运动,研究无穷小体在通过二体联线中点并垂直此联线的平面内的运动,又称为等腰三体问题。(3)毕达哥拉斯(Pythgoras)问题,即三体P1、P2、P3质量之比为3∶4∶5;在初始时刻,三体静止在直角三角形顶点上,三边P2P3、P3P1、P1P2之比也是3∶4∶5。

70年代用数值计算探讨此三体运动轨道情况;经长时间计算绘出三体轨迹,发现三体轨迹非常复杂,无法用已知曲线逼近。最后有两体靠近,相互绕椭圆轨道运动;而另一体远离而去。

有趣的是,西欧和美国各用一组同样程序和同一类型电脑计算,结果虽然一样,但三体顺序不同,一组是P1、P2靠近,P3远离;另一组是P2、P3靠近,P1远离。

多体(N≥4)问题 一般多体问题。

N体质量没有限制,现代主要研究定性特征,有两种途径研究:数值模拟,用一些特殊计算方案直接解N体的运动方程,探讨恒星系统的结构稳定性,结构演变规律、聚集或分散、星系旋臂形成等,用于研究聚星、星协、星团、星系的动力演化。定性方法,直接从运动方程和已知积分讨论N体系统的特征,如运动区域、结构稳定条件等。其中一个特殊课题是把三体问题的拉格朗日定型特解推广到N体情况,称为中心构形。目前只讨论共线(又称直线N体问题)和多面体特解,共线解结果较可靠。

限制性问题。是限制性三体问题的扩充。

有限体扩充到N个,无穷小体增到K个。只考虑有限体之间有限体对无穷小体以及无穷小体之间的引力作用。研究无穷小体的运动情况,80年代后引起重视,针对小行星卫星、小行星族、共轨卫星等实际天体的运动。

除天体力学外,其他学科也有多体问题,但都加以申明。

如量子力学多体问题、相对论多体问题、后牛顿多体问题等。

。【参考文献】:

1 Sternberg S.Celestial Mechanics.New York,USA:W.A.Benjamin Inc.,1969,2∶225~293

2 Brouwer D,Clemence G M着.天体力学方法.刘林,丁华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283~309

3 易照华编着.天体力学基础.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185~236

(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易照华教授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