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皮质学说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17:34:33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151页(776字)

关于颜色视觉形成机制的假说之一。

认为视网膜及大脑皮层均参与色觉信息的加工。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提出的。

研究者发现,将一张用红色滤光片拍摄的黑白胶片制成的幻灯片经红色滤光片放映,同时用白光放映一张经绿色滤光片拍摄的黑白胶片制成的幻灯片,并将这两个映像重叠,人们便能看到原先被拍摄景物中的红、黄、蓝、绿、橙黄等彩色,而不只是红、白和粉红色的映影。

基于已经被证实的视锥细胞内含有三种光敏色素的事实,发现者提出:感受440纳米波长的视色素对可见光一半的低频光波几乎都发生反应;而另外两种视色素分别对其余的可见光谱发生反应,这两种色素的敏感峰值分别位于535纳米以及565纳米。

此外,他们还认为,视杆细胞也可能参与颜色视觉加工,但单独长波段的光作用于视杆细胞所形成的影像确实无法引起丰富的色彩感觉,只有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同时被不同波段的光有组合地激活,人们才能对物体产生红、黄、棕、蓝、绿、灰、黑等色彩的感受。到了70年代,又有实验证明,在一定条件下,视杆细胞在产生颜色感觉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与视锥细胞一样,从而进一步验证了早先关于视杆细胞参与颜色视觉活动的看法。

之后,对低等脊椎动物以及灵长类视网膜的有关研究表明,颜色信息在这里是以红、绿、蓝三种不同信号方式,以一种颉颃成对的形式编码的。例如,视网膜上的一种C型水平细胞,在绿锥体细胞受到刺激时呈超级化反应,在红敏锥体细胞受到刺激时呈去极化反应。实验还证实,在初级视皮层里,有些细胞对颜色信号的编码也与视网膜相似,它们具有同心圆式的颜色颉颃的感受野,而且这些对颜色刺激具有反应的视皮层细胞集聚在一种斑形区域。

这些实验事实表明了大脑视皮层神经细胞对色觉信息的整合所具有的特点。

总之,颜色视觉信息的加工发生在视网膜及视觉皮层这两个不同水平上的事实,目前已被公认。

上一篇:视网膜 下一篇: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