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21:52:36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415页(448字)

一译“心理压力”,亦称“心理紧张”。

外界环境的变化和机体内部状态造成的生理变化和情绪波动。可能来自社会或家庭;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一般而言,长期的或强烈的心理应激使人在生理上产生过度反应,会造成种种疾病。如神经官能症、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偏头痛、癌症等。美国心理学家塞里侧重应激的生理学方面。心理学研究认为,应激还包括心理方面,是个体的整体反应,其强度受五方面因素影响:(1)应激源本身的特点。

包括其性质(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可预见性、可控性、新异性、持久性等。(2)个体的认知评价。

同样的生活事件,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理解,应激反应的强弱也就不同。

这与个体人格特征、以往经历、价值观念、文化教育等因素有密切关系。(3)个体的适应能力。对环境适应能力愈强,应付应激的能力也愈强,反之则愈差。

(4)个体的心理生理状态。个体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不佳,其应激强度会增大。

(5)应激发生时的环境条件,特别是人际环境,如是否得到有效的社会支持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