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论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22:41:00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465页(409字)

战国孟子提出的人性天生是善良的一种主张。

《孟子·告子上》:“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认为人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其中含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个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孙丑上》)如能把四个善端扩而充之,就可形成具有仁义礼智的善性;若四个善端遭泯灭,就会形成不善的人性。

为此,他十分重视环境与教育在人性中形成的作用。“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又云:“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告子上》),肯定教育在培养良好人性中的作用。孟子性善论提出后,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董仲舒的“圣人之性”、韩愈的“上品之性”,宋明理学的“天地之性”等都以含有仁义道德为至善,而李翱、戴震等则径直继承孟子的主张来论述人性问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