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愧感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22:46:23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470页(460字)

个体意识到自身或所属团体违反社会规范和道德行为准则时所产生的自我谴责的情感体验。

在个体道德发展的早期就有明显表现,如当自己的行为遭到周围人的谴责或意识到周围人将怎样对待这种行为时会产生。随年龄的增长,个体在将自己的行为与已有道德观念对照时,如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或损害周围人利益时也会产生。是自我道德意识的一种表现,与个体道德观念的形成、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的建立及对周围人的尊重等因素密不可分。可制止或纠正个体的不道德行为,维护或推动个体品德的健康发展。羞愧感的缺乏会对个体的道德发展造成严重障碍。埃里克森认为,羞愧感是个体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自主对羞愧疑虑阶段(1岁~3岁)可能形成的消极品质。

若幼儿不能应付来自社会的期待和压力(如大小便的训练)而表现出过多的依赖时,则会本能地感到羞愧,表现为情绪低落、消极、被动。一旦儿童的主动性得不到发展,则可能产生羞愧感,导致人格发展的危机。其形成原因主要是成人对儿童的行为限制过多,批评、惩罚过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