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伽登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0:40:49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568页(629字)
【生卒】:1893—1970
【介绍】:
波兰哲学家、美学家,现象学美学主要代表。
早年就读于德国格廷根大学和弗莱堡大学,曾受教于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1918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克拉科夫大学教授。
其哲学观属实在论的唯心主义。
其美学研究主要包括对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即语言层、意义层、被表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展现层的研究;对艺术价值结构的分析,即探讨美学质素系统与艺术质素的对立统一。肯定审美对象的客观结构,但同时提出该结构是意向的对象,非纯实在的客观物,表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价值关系。认为文学作品再现的客体性充满“未定点”,是不确定的,其意义无法穷尽,需要读者的审美意识来填充,即通过读者的“具体化”,作品才能完成表达的形式意向,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每个读者总是按自己的知觉方式和审美情趣进行作品的“具体化”过程,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读者甚至同一读者不同次的阅读,都可能出现具体化的差异。阅读过程中,虽应当遵从作品预先确定的特征结构,但须采取创造性的态度使作品“具体化”。
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潜能是任何一个个别读者的阅读都不能全部实现的,必须依靠所有读者的共创“具体化”活动。就此而言,文学作品的“意义”是恒定的,并不因读者的不同而异。其关于读者问题的论述,影响文艺心理学和美育心理学的研究。着有《文学的艺术作品》(1931)、《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1937)、《经验、艺术作品和价值》(196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