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获得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1:14:03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600页(793字)

亦称“语言发展”。

儿童语言发展术语。主要指人类个体出生后,在一定时期内对本民族语言,主要是口语听说能力的获得。是儿童在语言环境中习得的。

生理发育正常,甚至智力发育较迟钝的儿童,都能在出生后4年~5年内不经正式训练获得听说母语的能力;超过9岁~13岁的儿童,母语的获得较为困难。

确切地说,儿童的语言获得是从1岁左右说出第一个真正的单词开始的,整个获得过程分为语言准备期和语言发展期两个阶段。(1)语言准备期,亦称前语言期,主要包括语言产生和理解两个方面的准备。

从婴儿哭叫等反射性发声、咿呀语的产生,至语音知觉、简单的词语理解。(2)语言发展期,主要包括句法发展、词的使用和理解以及语用能力的发展等方面。

由不完整的单词句(如“爸爸”、“妈妈”、“抱抱”)、双词句(亦称电报句,如“妈妈抱”、“宝宝饿”)发展到说出具有语法结构的完整句子。儿童语用能力的发展,在2岁~4岁已达到可顺利交际的水平。对于儿童能在短短几年内获得语言,有不同的解释。(1)先天能力论认为,人类具有先天的语言能力,即儿童具备先天、内在的语法规则系统。

(2)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只是对成人语言的机械模仿,儿童语言仅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3)强化说认为,言语行为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获得的。儿童说话就是对环境中语言或非语言的刺激作出语言反应。

正确的反应得到成人的鼓励和奖赏后,就被保持和强化,逐步形成语言习惯。

反之,则会逐渐消退。(4)社会交往说认为,儿童是在社会交往中学习语言的,社会交往对语言获得具有决定性影响。(5)认知基础论认为,认知结构是语言获得的基础。儿童的语言能力仅仅是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即许多符号功能的一种,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上述各种解释皆有合理之处,但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关于语言获得机制,仍然是儿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