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同一性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4:51:30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786页(472字)

个体同一性的一种。

不仅限于个体同父母或教师等某方面幼稚的自居作用(即个体模仿父母或教师的某些特征,按他们的方式行动),还涉及个体对自己的本性、信仰以及一生趋向的一种相当一致和比较完善的意识。社会心理学把这种自我同一性过程看作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个体的主动与被动方面的同一;个体在同社会的相互关系中,通过自我调节,使自己的态度及行为逐渐接近所参照的宗教群体或宗教人物的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从历史渊源看,同宗教神学中的宗教皈依、神人同一问题有密切联系,已是当代宗教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当代宗教心理学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发展阶段,认为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儿童发展阶段,主要研究成果来自于皮亚杰的研究;(2)青年发展阶段,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这个时期是个体确立自我同一性过程中最活跃的时期;(3)中年发展阶段,荣格强调自我的概念,认为自我为人格的整个结构提供统一性和稳定性,当个体呈现为“整个人”时,自我力图使自我成为一个完全整体。

不过他认为这种情况只有人到中年时才会发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