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心理学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4:51:41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786页(1057字)

社会心理学应用性分支学科。

介于心理学、宗教学与社会学之间,属边缘学科。研究宗教信仰的心理活动、特征与规律。与宗教学和实验心理学一起,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与当时欧洲的思想和学术发展有密切关系。

最初的推动力来自于对人类宗教现象的非宗派主义探索。从文艺复兴运动至18世纪法国大革命,人们的宗教观念经历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许多人文主义者倾向于将人类历史解释为宗教与社会的经验史,从而导致了西方宗教研究的新走向。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冯特通过他的《民族心理学》,系统研究了原始人宗教、民族宗教、多神宗教和世界宗教,提出了宗教演化四阶段的假说:由原始人崇拜魔力阶段,发展到崇拜图腾动物阶段,然后进入崇拜英雄和多神阶段,最后发展到人道宗教阶段。更是美国独特的社会和思想气候的产物。开创者是詹姆斯、G.S.霍尔、柳巴。

从方法论的特点看,在西方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初生阶段,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其特点是以可认知、可理解的信仰者的直接宗教经验为主题材料,从横向的宗教心理层面来观察、分析、描述宗教现象,有别于宗教哲学、宗教神学,但带有明显的实证主义倾向。主要代表是以G.S.霍尔为首的克拉克派。

G.S.霍尔最早使用“宗教心理学”一词,创立了美国最早的《宗教心理学杂志》。还有柳巴、E.S.埃姆斯、J.H.普拉特等人的研究成果。影响最大的是詹姆斯的《宗教经验之种种》。(2)向潜意识发展阶段,自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受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其特点是以心理、生理学方法来解释宗教现象,将人的宗教行为解释为是与生俱来的生理机能或本能,强调人的潜意识或无意识。皮亚杰从儿童心理学角度研究儿童的宗教意识;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摩西与一神教》等着作集中反映了精神分析对宗教、上帝、宗教戒律、神话、宗教仪式等的解释。

(3)从20世纪40年代起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其特点是偏重于从人格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并用其方法。G.W.奥尔波特是中心人物。

二战以后,神学家对宗教心理的关注和探索是一个新的动向,P.蒂利希、布伯等人是代表人物。社会主义国家也日益重视宗教心理学的研究。

研究内容集中在宗教意识的结构与功能、宗教经验、宗教情感、宗教意志、宗教态度、宗教情绪、宗教崇拜、宗教交往等方面。研究的主要理论有认知理论、情绪理论、意动理论、本能理论、新进化理论、投射理论等。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档案文献法、实地考察法、心理测试法、象征解释法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