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情结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22:27:07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256页(511字)

一译“恋母情结”,亦称“普遍情结”。

精神分析理论术语。男孩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恋母斥父欲望。

弗洛伊德援引自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子俄狄浦斯违反意愿杀父娶母的故事。

弗洛伊德认为,3岁~6岁儿童的人格发展处于男性生殖器崇拜阶段。

此时,男孩对母亲具有强烈的依恋性,将母亲看成自己爱慕的第一个对象,千方百计讨好她,想独占她,而将父亲看成竞争对手,表示出攻击意识。男孩这时并没有明确的结婚、性交概念,只是在对母亲的恋情中能获得一种性前期的快乐。

此阶段,男孩以父亲自居,以父亲为榜样行动。他们对父母亲一爱一恨冲突的解决,需要放弃取代父亲的目的,推迟满足自己的意愿,直到身心发育到与性心理同一,并选择新的异性对象替代母亲为止。

并认为,此情结是神经症的核心,也是宗教和道德的最终根源。只有当这种情结得到解决,发展出一种超我的作用对行为进行调整,对文化思想和戒律进行内化,或情结被压抑到潜意识之后,儿童才可能向新的人格阶段发展。通常,男孩因害怕父亲的惩罚而产生阉割焦虑,并对此进行压抑,恋母情结便逐渐消失。弗洛伊德的这一情结学说受到很多批评,他试图修正,但终因缺乏科学依据而无法自圆其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