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蜗微音器电位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22:43:11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273页(409字)

亦称“耳蜗微音器效应”、“耳蜗电位”。

一种感受器交流电位。耳蜗接受声音刺激时,像微音器一样,可将机械能的变化转换为电能的电位变化。主要由柯蒂氏器外侧毛细胞产生。在可听范围内,可如实再现刺激(甚至像言语和音乐这样复杂的声刺激)的频率和波形。其幅值至少在100分贝的动态范围内是声压的线性函数,相当于声压100万倍的变化。在大约0.005微伏时即可启动。此电位最大可达数毫伏,响应频率在10000赫兹以上。其潜伏期极短,小于0.1毫秒,且没有不应期。实验表明,在被试体温下降、深度麻醉或动物死亡后半小时内,此电位不消失;在神经性耳聋或听神经退化后,此电位仍然存在。

由此说明耳蜗微音器电位不是耳蜗神经的动作电位,而很可能是引起耳蜗神经动作电位发放的动因。实验还表明,当把微电极从基底膜向毛细胞推进时,电位逐渐增大,由此认为微音器电位的发生与毛细胞有关,但发生的机制尚不清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