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0:13:46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356页(422字)

中国古代美学术语。

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气韵和力度。也常常用在对人物的审美中,指人外在气质和内在品格统一构成的审美特性。《魏书·祖莹传》:“莹以文学见重,常语人云:‘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定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刘勰在《文心雕·风骨》中,多次分析说明“风”和“骨”的含义以及特征。

他说:“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以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风”与“骨”都与文的情思有关,但“风”指的是作者创作的激情、作品的感染力;而骨则指作者的主观情思转化为客观存在的具体作品的风格。作者必须先具有感悟、激动,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立意、铺辞,进行创作,作品才有感染力。魏晋六朝以后该术语也经常用来品评人物,用以概括人们的风神骨相、触及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形貌特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