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化教学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1:10:33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404页(524字)

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局限而提出的以个体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源于20世纪初期。一方面,当时兴起的智力测量揭示了班级学生间存在较大的智力差异,人们对班级授课制忽略个体差异感到不满;另一方面,随着电气化时代的到来,大量现代科学的内容编入新课程,大批不同阶层的儿童涌入学校,学生的学业差距加大。为此,1913年美国的伯克首先提出个别化教学方法并在旧金山州立师范学院付诸实践。随后,很多学者相继提出了各自关于个别教学的观点和计划。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克伯屈提出的“设计教学法”,华虚朋提出的“文纳特卡制”,柏克赫斯特提出的“道尔顿计划”,凯勒提出的“凯勒计划”,普雷西和斯金纳倡导的“程序教学”,以及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步盛行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等。这些个别化教学各有特色,但它们一般都重视下列一个或几个方面:(1)有周密计划的作业指定,使学生明确短期学习目标和内容;(2)学生可自由选定学习内容,设计自己的学习活动,自己决定学习速度;(3)学生在全部“上课时间”或部分“上课时间”内,以个别形式或小组形式进行学习,老师的任务主要只是提供咨询和建议;(4)有明确的测验标准和制度,强调学习的掌握程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