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4:26:25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571页(580字)

亦称“价值观念”、“价值取向”。

理论化、系统化的评价意识。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决定表层文化的性质和特征。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价值尺度,为人生提供理想和信念,为人的一切社会活动提供价值导向。

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渗透于哲学、科学、艺术、宗教、法律、制度等精神文化中,存在于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物质产品中,通过道德规范、价值准则发挥作用,影响人的行为。

在心理层次上,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旦形成便作为传统的力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作用。

具有历史性,随时代、文化的变迁会发生历史性变革。不同民族、社会集团和个人具有不同的甚至对立的价值观,不同的文化冲突中亦包含价值观的冲突。西方心理学史上有三种价值观理论:(1)价值内化论。

如弗洛伊德依据超我概念提出的价值观,即儿童的超我价值观是父母教诲的。是一种外因内化论。(2)价值外塑论。

如斯金纳依据强化概念提出的价值观,在强调价值观的外因方面与弗洛伊德一致,但认为弗洛伊德的“内部人”概念(指本我、自我、超我)不科学。其以达尔文的社会褒贬说为基础的价值理论是一种外因决定论。(3)价值内在论。如斯洛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有高于一般动物的对真善美和公正等的价值追求,受人内在固有的动力支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