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诱发电位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7:14:18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903页(518字)

亦称“叠加诱发电位”。

神经电活动类型。单位时间内多次记录到的诱发电位的平均值。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成分。潜伏期在10毫秒以内的是早成分,是感觉诱发电位,即决定于刺激的物理特性;潜伏期在10毫秒~50毫秒的一系列波为中成分;潜伏期在50毫秒以上的是晚成分,是感觉刺激诱发的继发反应,是外部刺激在高级脑中枢内引起的变化。

晚成分与心理活动的关系更为密切,其中研究较多的是P300波,其波形与各种感觉刺激模式的性质和强度无关,主要决定于被试的主观心理状态和对刺激意义的理解,被称为内源性事件相关电位成分(或称意义波、理解波)。一个刺激(如光、声、电或体感刺激)或由意识活动(如思考、识记等)引起的人脑的电位变化微小,常常被淹没于自发电位的噪声背景中,难以被觉察。

为排除噪声的干扰,要将几十次刺激得到的电信号叠加和平均,使那些在时间和方向上不一致的自发电位相互抵消,而使在时间和方式上一致的诱发电位增大,从而能够加以辨认。它是与心理事件紧密相联的神经电活动。

为非注意、非随意注意、感觉记忆、内隐记忆等的认知原理研究提供了条件,也为一些脑功能疾患的诊断提供了客观指标,被誉为观察脑内信息加工的窗口。

上一篇:评估展示 下一篇:评分者信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