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姆斯基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928页(930字)
【生卒】:1928—
【介绍】:
美国心理语言学家、哲学家,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
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父亲是一位希伯来语学者,因受父亲影响而对语言学发生兴趣。早年就学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师从语言学家哈里斯,且得到布隆菲尔德的系统指导,攻读语言学、哲学和数学,1949年获文学士学位,195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5年以论文《转换分析》获语言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1-1955年作为哈佛大学学术协会会员开始进行学术研究。
此时发现雅各布森讲授的语言学与以前所学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迥然不同。自1955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现代语言和语言学助教授,1958年任副教授,1961年任教授,1966年任外国文学与语言学沃德讲座教授,并常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如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牛津大学等校演讲。
获芝加哥大学、伦敦大学等多所学校名誉博士学位。1972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主要成就:1957年首创转换生成语法,将生成能力视为语言最重要的特点,并运用符号化和演绎逻辑的方法制定一些句法规则,确定转换程序,从而生成某一语言的所有语句。认为在人类的认知结构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获取语言装置,儿童发展到某种年龄自会学得语言,故语言行为基本上不是习得的,而是天赋的。认为人类的语言文字各不相同,只表现在语言的表面,其内在结构是相同的。亦即人类试图用语言表达的内在结构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用外显符号表达的方式。
其理论继传统语法学、历史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之后,开创语言学发展的新阶段。因其在技术上的突破,首次使句法的心理描写得以实现,其研究集中于语言内在的机制,对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产生具有一定影响。198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
着有《句法结构》(1957)、《当前语言学理论中的争端》(1964)、《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1965)、《笛卡儿主义语言学》(1966)、《语言和心理》(1968)、《知识和自由的问题》(1971)、《生成语法的语义学研究》(1972)、《语言学理论的逻辑结构》(1975)、《语言论》(1975)、《语言与职责》(1979)、《规则和表述》(1980)、《知识的语言和问题》(198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