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运动性抑制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10:36:32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639页(627字)

心理障碍的一种症状。

与“精神运动性兴奋”相对。整个精神活动全面受阻。表现为言语动作明显减少,个人生活需他人料理,呈木僵或亚木僵状态,出现言语、表情和动作全部抑制。根据发病机理不同,可分为四类:(1)紧张性木僵。

紧张性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类运动抑制表现。轻时患者的言语动作和行为减少;缓慢,举动笨拙。

重时缄默不语,不吃不喝,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僵住不动。针刺等疼痛刺激不能引起相应的反应。

口涎外流而不吞咽,大小便潴留也不主动排出。有时,患者的肢体可任人随意摆布,即使摆在一个极不舒服的姿势,也能保持很久不动。然而患者意识仍清楚。见于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2)心因性木僵。一种在急剧而强烈的精神创伤作用下产生的反应状态。患者往往在受刺激后,突然呆滞、缄默、僵住不动。

常伴有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症状:心跳加速,面色潮红或苍白,出汗,瞳孔散大等。有时可见轻度意识障碍。当环境改变或心因消除后,症状即可消失。

见于反应性精神病。(3)抑郁性木僵。

在情绪低落的状态中呆坐不动,卧床不起,缄默不语,反应极为迟钝,在反复劝导或追问下,有时能作出某些表情反应,如点头或摇头,低声回答,其表情与内心体验一致。

见于重症抑郁发作的患者。(4)器质性木僵。在脑器质性病变的基础上出现言语动作减少、迟钝等症状,常伴有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或痴呆表现,神经系统或躯体的实验室检查能发现相应的病理生理改变。

见于脑炎、脑瘤、脑外伤或急性中毒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