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奇

书籍: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三卷戏剧卷 更新时间:2018-11-21 18:56:24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三卷戏剧卷》第132页(821字)

【生卒】:1895.6.11—1979.1.25

【介绍】:

原名郑隆谨,字伯奇。

笔名有东山、虚舟、何大白、郑君平、席耐芳等。陕西长安人。1910年加入同盟会,并参加辛亥革命。1917年赴日本,先后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备班、京都第三高等学校、京都帝国大学学习。1919年加入少年中国学会。1921年加入创造社,先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

1926年在广州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广东中山大学教授。大革命失败后回到上海,任上海艺术大学教授,主编《文艺生活》、《电影画报》等刊物,创办文献书房。

1928年发表以外国兵在上海欺凌中国人为题材,表现中国人民反抗精神的独幕剧《抗争》。洪深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中说:“十六年的唯一反映时代的戏剧,是郑伯奇的《抗争》,在这个剧本以前,还没有人在戏剧里,显露出这样直接的明白的反帝意识。”1929年任上海艺术剧社社长,并参加着作家协会。1930年参加筹备成立“左联”,任左联常委,主持左联大众化委员会工作,编辑《北斗》。

又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苏联之友等组织,创作有话剧集《轨道》。1932年任良友图书公司编辑,先后主编过《世界画报》、《新小说》等刊物,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还以化名郑君平进明星电影公司任编剧顾问,编写电影剧本《到西北去》,并与他人合作编写《盐潮》、《女儿经》、《时代的儿女》等电影剧本。抗日战争时期,在西安任陕西省政府秘书,编辑《救亡》周刊。

1939年在重庆任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创作有戏剧集《哈尔滨的暗影》。

1944年在陕西师范专科学校任教,主编《秦风日报》副刊《每周文艺》,并任西北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西北文联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西安分会副主席等职。

写有《忆创造社》、《创造社后期的革命文学活动》、《回忆艺术剧社》等文章,编写过《史惠贞劝夫》等秦腔剧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