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家河窑遗址

书籍: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6 13:17:03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湖南人民出版社《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第426页(659字)

商代窑址。

位于岳阳县黄沙街镇争名村。现已发现商代陶窑63座。1981年和1982年发掘了32座,主要分布于费家河和支流青河的两岸,即水庙咀、王神庙、扑拜咀、松刺园、密田子、双燕咀等处。陶窑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圆形竖穴窑,另一种为“8”字形竖穴窑。

前者烧造的陶器,据鉴定火候为600℃~700℃;后者因具有添柴、鼓风功能,属封闭式窑,火候可达1200℃左右。圈形竖穴窑底部通常积有炭渣、草木灰,窑壁敷草拌泥,经火焙烧,呈棕红色,上部硬度较大。

双燕咀一排6座窑均属此类。“8”字形竖穴窑有4座,均在水庙咀。其火口呈新月形。

下有梯形竖穴窑门,火膛紧与窑门相连并伸入窑室。

窑室内有半月形窑台,高出窑底,无火道和窑箅。考古学者从前一类中出土有夹砂红陶片,从后一类中出土有夹砂陶片、硬陶片及少量釉陶片,并从神庙窑群相邻处清理了一个灰坑。

该遗址出土陶器器形最多的一种为夹砂红陶大口缸,为商代最典型的器物之一。其次为夹砂红胎黑皮陶鼎,扁平梯形足,足和鼎身满布方格纹。还出上有饰方格纹和绳纹的罐、釜和泥质灰陶豆、钵、硬陶盘、瓮等,其中硬陶火候很高,叩击发铿锵声,表面为灰白或灰色。白胎硬陶则质地细腻,颜色白洁纯净,表面常可见极薄的青黄色釉,与后世瓷器的胎质几无区别,可归属为原始青瓷的范畴。

硬陶上刻画水波纹、曲尺纹以及拍印的梯格纹。各种形式的圜底罐、宽沿釜、浅盘方格纹豆、硬陶折肩瓮,敞门圈足硬陶盘,特别是釜形扁平足方格纹鼎等,均极具地方特色,应为商周之际湘江下游一种地区性文化的代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