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

书籍: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6 13:52:59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湖南人民出版社《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第499页(1060字)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在湖南、湖北两省西部边界地区粉碎国民党军大规模“围剿”的作战。

1935年2月,湖南、湖北两省国民党军调集11个师又4个旅共11万人的兵力,编成6个纵队,采取分进合击、攻堵结合的战法,对湘鄂川黔苏区发动大规模“围剿”。红二、六军团在两个月的作战中失利,大庸、桑植、永顺县城失守,乃决定撤离苏区,拟北渡长江转移至鄂西建立根据地。4月12日,红二、六军团由塔卧、家寨出发北上,13日在陈家河与沿醴水西进的国民党军第五十八师第一七二旅遭遇,红军抓住该旅分散且地形对其不利的有利战机,于14日将其全歼。

国民党军第五十八师师长率第一七四旅来援途中得悉该旅被歼,即掉头南逃。红二、六军团乘胜追击,于15日在桃子溪将其大部歼灭,收复桑植县城,恢复了苏区中心区塔卧以北大片地区,由被动转为主动。于是放弃北移计划,继续在苏区坚持斗争。4月下旬,红军开始向东反攻,但未获重要战机。5月中旬,鉴于湘敌比较集中而鄂敌较弱的情况,红军重新制定了“对鄂敌采取攻势,对湘敌采取守势”的反“围剿”方针。6月9日,红军突然北进,以一部兵力包围宣恩县城,主力则隐蔽集结于城南待机打援。

14日在忠堡附近地区全歼鄂敌第四十一师师部和第一二一旅。8月初,又于来凤北部击溃从江西调来的敌第八十五师,击毙敌师长谢彬。8日,又在芭蕉垞一带击溃湘敌陶广纵队10个团。

从而粉碎了湘鄂两省国民党军对苏区的“围剿”。这次反“围剿”历时半年,先后作战30余次,共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又1个师部和1个旅,缴获各种枪支8000余支,轻重机枪100多挺、各种大炮20多门,建立了慈桑、宣恩、龙山3个县的红色政权,钳制了湘鄂两省大量的国民党军,有力地支援了中央红军的长征。1935年10月,蒋介石调集正规军22个师又5个旅共130个团,20余万人,加上地方保安部队,共约30万之众,部署于北起宜昌,南至黔阳,东自南昌,西至毕节的广大地区,采用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方针,向湘鄂川黔苏区发动新的大规模“围剿”,企图将红二、六军团逐步压缩并聚歼于龙山、永顺、桑植之间的狭小地区。

红二、六军团虽多次寻战,均未得到有利战机,而敌人的堡垒封锁越来越紧。11月4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实行战略转移,转向外线广大无堡垒地区同敌人进行运动战,争取在黔东石阡、镇远、黄平地区创建新的根据地。11月19日,红二、六军主力17000余人由桑植的刘家坪、水獭铺(今瑞塔铺)地区出发,退出湘鄂川黔苏区,开始长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