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书籍: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6 15:17:05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湖南人民出版社《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第632页(650字)

见于魏源《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时期逐步形成的反侵略军事思想。

清道光二十年(1840)中英鸦片战争中,清军屡遭失败。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中国近代爱国之士认为,清军失败的主要原因:一是清军武器装备不及英军“船坚炮利”;二是清军作战素质不如英军。

他们主张,中国军队只有面对现实,放眼世界,打破因循旧制、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敢于学习西方“长技”,才能完全“制夷”。这一观点最初在林则徐的思想中有所反映。魏源在林则徐思想影响下,深感“筹夷事必知夷情,知夷情必知夷形(魏源:《海国图志·筹海篇·议战》,“知夷情”、“知夷形”,才能“师夷”和“制夷”。清道光二十一年魏源受林则徐委托,对西方各国的军事以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方面进行认真的考察,并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写成《海国图志》一书。在书中,他第一次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所谓“师夷长技”,就是要学习西方军队的“船坚炮利”和“养兵练兵之法”,使得“西洋长技,尽成中国之长技”。

(魏源:《圣武记·道光洋艘征抚记》)所谓“制夷”,就是运用“师夷”所得的先进军事技术和治军方法,提高自己的武器装备水平和作战能力,从而达到抵御、战胜外国侵略者的目的。

这一思想的产生,是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之后,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力图改变中国军事落后状况的反映。

这一反侵略军事思想,不仅具有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进步性,而且为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新式军事思想的出现,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一篇:陈炎清 下一篇:张闯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