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书籍: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6 15:21:26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湖南人民出版社《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第643页(1756字)

湖南教育是湖湘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没有悠久而发达的教育,就不可能培育出众多湖湘优秀人才;没有众多湖湘精英知识分子创造、继承、弘扬湖湘文化,湖湘文化也不可能有辉煌的历史和多彩的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成为湖湘文化发展的基石,它也是湖湘文化精神的根源所在。

湖南教育中最早有关学校的记载,始见于《后汉书》,而湖南教育事业空前发展的时期,则始于两宋。两宋时期,湖南文教事业呈现出一派繁荣兴盛景象,尤其是书院教育令人瞩目,书院的兴盛成为湖南教育的重要标志和特色。

宋初全国四大书院,湖南拥有两所,即长沙岳麓书院和衡阳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976),石鼓书院创建于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及至南宋,书院进一步发展。因湖南是理学鼻祖周敦颐之故乡,故宋代书院以讲习理学为主,当时着名省外理学家胡安国、胡宏、朱熹、张栻、吕祖谦、魏了翁等都先后来湘讲学;胡安国、胡宏父子后来定居湖南,创立了湖湘学派。

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曾称:宋代学术,以湖湘学为最盛。

朱熹、张栻会讲于岳麓书院,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声,岳麓书院之名亦因此大振。四方学者,闻风而至者多达千余人。时人称道:“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宋理宗手书“岳麓书院”匾额,湖南书院亦随之更盛。元代虽遭兵燹,但湖南书院数量依然位居前茅,私人办学和从师治学之风亦较昌盛。

明代官学鼎盛,湖南各州县纷纷设立学校,成为湖南教育发展的又一重要标志。

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考中进士者、着书立说者亦很多。

清代以来,湖南教育发展迅速,形成有史以来的高峰。清末湖南73个府州厅县,除新建的古丈,湖南显宦富户,无不设家塾以教了弟,省内许多州县市井村落,亦都设馆授徒,私塾之盛,在全国亦位居前列。

清代湖南书院进一步发展,据统计,所设书院多达380多所,其中长沙的岳麓书院、城南书院,以及衡阳的船山书院等,乃为省内最高学府,三湘弟子都以求学于此为荣。进入近代,由于湖南教育事业兴盛,故人才辈出。

这些人才大都经过书院的教育,如着名思想家魏源,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都先后就学于岳麓书院。这一批人才群体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民国时期的湖南,战争连年,政局动荡。在动乱不堪的年代,湖南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仍然得到长足发展,在全国名声鹊起。

之所以教育事业仍能不断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这首先应归功于一群呕心沥血、热心办学的湖湘教育家。从清末至民国,湖湘大地涌现出了许多毁家兴学、献身教育的教育家。

他们为发展湖南教育事业奔走呼号、身体力行。如徐特立、朱剑凡、胡元倓、曹典球、陈润霖、何炳麟、王季范等都堪称湖南现代教育的开路先驱。

除有一群办学中坚以外,还有一批德高望重、终身教书育人的名师,如杨昌济、李肖聃、杨树达等人。在办学形式上也颇具特色,如开办了工人夜校,创立了自修大学,蔡元培称之为“合吾国书院与西洋研究所之所长”,“可以为各省的模范”。

还掀起了赴法勤工俭学热潮,并积极推行平民教育。中小学教育质量也较好。中学如明德、周南、长郡全国知名度颇高,小学如楚怡、修业在全国都有相当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湖南教育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各级各类学校不断创办。“文化大革命”中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为了清除“文革”给教育事业带来的灾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各类学校都进行了调整、整顿。对中小学教育调整布局、提高质量,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专业结构等进行了调整,对各级各类教育的专业、层次、布局等方面也进行了不断调整。使湖南教育事业在曲折中不断发展。

今天,湖南的教育在前人创立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不断完善,教育改革也进一步深入,教育质量也稳步提高,悬挂在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大门两侧的着名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向世人骄傲地展示着湖南千余年来的教育成果,湖南教育成为湖湘文化的精魂。

湖南教育也正在谱写新的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