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6 17:50:38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湖南人民出版社《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第896页(290字)

战国至汉代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的吹奏乐器。

宋代失传。在古代是主要旋律乐器,也常作其他乐器的“定音器”。屈原在《九歌》中写有“陈竽瑟兮浩倡”的句,《战国策·齐策》称齐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但竽的形制,近古以来未见有实物。1972年长沙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竽,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竽的面貌:竹木结构,由竽斗、竽嘴(以上木制)和22根14厘米至78厘米长短不一的竽管(竹制)组成,竽管插入竽斗内。此件为明器,但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件实用器(已破残),已见“点簧”(调整簧片发音音调的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乐器簧片实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