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物
书籍:临床心电图学词典第二版
更新时间:2019-01-06 16:28:04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心电图学词典第二版》第265页(476字)
心律失常的发生涉及到心肌细胞电生理的异常,从而显着改变了正常的跨膜离子转运过程。
抗心律失常药物之所以能发挥疗效,主要因其作用于心脏传导系统的细胞膜水平,影响了与心肌兴奋和传导密切相关的内向离子电流和外向离子电流。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减少内向快钠电流而起作用,如利多卡因、奎尼丁等,其机制为影响离子通道的开闭或降低Vmax。钙拮抗药如维拉帕米等通过选择性阻滞内向慢钙电流而发挥作用,其机制是抑制Vmax。缓慢传导是折返的基本条件之一。一些药物可抑制传导,将单向阻滞转变为双向阻滞;或消除单向阻滞,改变不应期,从而去除折返。临床上仍采用改良的Williams法将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和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四类。
其中第Ⅰ类为钠通道阻滞药,根据其作用特点又分为A、B、C三个亚组;第Ⅱ类为β一受体阻滞药;第Ⅲ类为具有延长心房、心室肌不应期,延长动作电位时程的作用;第Ⅳ类为钙通道阻滞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应用应根据药代动力学,采用稳态药物浓度原则。
上一篇:抑制状态
下一篇:临床心电图学词典第二版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