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死性室性心搏
书籍:临床心电图学词典第二版
更新时间:2019-01-06 17:47:25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心电图学词典第二版》第572页(618字)
濒死心电图的基本特征之一。
在濒死心电图中,特别是当即将发生全心停搏之前,常可见到一种非常缓慢、节律极不规则,心室波形特别宽大畸形的过缓的室性逸搏心律,称为濒死性室性心搏或濒死心搏。心电图特征:(1)心室波宽大畸形:QRS波宽达0.16s以上,甚至可达0.56s或更宽,QRS波群增宽并分裂伴显着ST段偏移,因而整个QRS-T丧失其原形,转变为圆钝的正弦波,有时T波宽高变尖,亦可变为宽而圆钝,而且心室波还可呈现进行性宽大畸形,同时有电压逐渐降低的趋势。(2)这种特别宽大的QRS波群的产生原理有三:①心室内传导阻滞;②起搏点的部位极低的室性心搏;③连接性逸搏心律伴显着的心室内传导阻滞,也可演变成缓慢型心室颤动。多数学者认为主要是由于急性心肌缺血,同时出现有心室内传导阻滞引起了QRS-T的增宽。濒死性室性心搏的频率极为缓慢,而出现程序亦完全不规则。常在一个很长的全心停搏间歇中偶尔出现一次,或连续出现数次,又继以一个很长的全心停搏间歇。表明了心室异位起搏点自律性的显着降低和不稳定。濒死性室性心搏多数在心电图上表现为逸搏,偶尔亦可表现为早搏,但已不能引起心室肌的有效收缩,因而仍可引起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有人将这种心室肌的心电活动存在而机械收缩功能丧失的现象称为“电-机械”分离现象,或“收缩功能衰竭现象”。
濒死性室性心搏
上一篇:器质性早搏
下一篇:临床心电图学词典第二版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