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相束支传导阻滞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心电图学词典第二版》第622页(976字)
亦称“心动过缓依赖性束支传导阻滞”。
是指在较缓慢的心率(低于临界心率)时出现,在心率增快(超过临界心率)时消失的束支传导阻滞。束支传导的速度与其动作电位0相振幅和0相的上升速率有关,即0相动作电位振幅越高,上升速率越大,其传导速度越快;反之则传导减慢以致阻滞。而上述二个因素则取决于膜电位的水平。当膜兴奋时,静息膜电位的负值减小可导致动作电位0相振幅和0相上升速率均降低,使传导减慢。
4相束支传导阻滞是由于在心率减慢时,束支发生自发性舒张期(4相)除极引起膜电位降低,室上性激动到达该区域时引发的动作电位振幅低,0相上升速率减慢,因而引起束支传导阻滞。此外,阈电位升高亦是产生4相传导阻滞的一个重要因素,此时舒张期自发性除极化不能达到阈值,无法引起心肌的除极而导致传导障碍。上述机理中,可能阈电位升高,即向零偏移最重要。Massumi对间歇性4相束支传导阻滞的诊断提出了5项标准:(1)增宽的QRS波群前必须有P波,P-R间期应0.12~0.16s(A-V间期120~160ms)之间,此可与预激综合征、连接性逸搏伴非时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相鉴别;(2)不是出现于房颤或房扑者,且应排除由其发生的室性逸搏;(3)可反复发生这种现象,但PR间期固定,不随QRS波群变化而改变;(4)必须除外不完全性双侧束支传导阻滞;(5)正常传导的波形必须除外超常期传导。4相束支传导阻滞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和3相束支传导阻滞同时存在。
3相和4相束支传导阻滞同时存在被认为损伤区存在两组不同程度的病变,一组以极化不足为主要表现,当心率减慢时激动通过该区受到阻滞;另一组为复极化不完全为主要表现,当心率增快时,激动常在这一部位受到阻滞。
只有当心率在一合适的范围内,才出现正常的传导。假如组织坏死或重度极化不足时,则产生持久型,即非心率依赖型束支传导阻滞。
4相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上述三条图系V1导联连续记录。图中数字表示R-R间期(单位:百分之一秒)。
在R-R间期为1.45~1.52s时,心脏传导正常,当R-R间期延长至2.2~6.17s时呈现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此即为4相左束支传导阻滞。第一条图中的第3、4个搏动系逸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