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消费经济学大辞典》第97页(868字)

蕴含于人的劳动力中的技能和知识的存量。

这些存量是人的天赋和对人的投资相结合的产物。对人的投资包括教育、在职培训、保健与营养等方面的开支。

这些支出以放弃现在的消费量为代价来增加未来的生产能力。

大约在1960年以前,大部分经济学家都侧重于研究人口、自然资源和实物资本存量(主要是工作和设备)这“三位一体”的基本投入要素。

其他外购的投入要素的生产,最终同样取决于这三要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力及非人力投入质量的差异全然被忽视了,而且,即使认识到了质量差异,仍然没有一个为人们广泛接受的、能解释人力投资决策的经济理论。

1960年以后,舒尔茨(T.Shultz)、贝克尔(G.Becker)和明瑟(J.Mincer)等明确地阐述了人们对自身的投资是为了增加其人力资本存量的观点,从而建立了人力资本学派。他们强调物质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本投资之间的相似性:二者都包含着放弃现时消费以增加预期的未来生产和收入,并从而增加将来消费的可能性;是否投资都取决于相对于投资成本的纯经济收益的大小。

人力资本理论为认识国民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理论体系。

它允许把人们能力方面的差异性结合到正式模型中去,改进了对私人决策和社会决策互相牵连问题的分析体系,这些问题如:教育、保健和营养、培训规划、家庭计划、妇女与青年的就业等。它还激发了人们对时间在生产和消费中的作用、家庭背景在人力投资中的作用、以及家庭生产和家庭投资的性质等问题进行更广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尽管人力资本理论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争论。

争论之一是很多人力资本模型是在完全信息假设条件下展开分析的,如果放弃这一假设,引入不完全信息,将削弱模型对现实的解释力。争论之二涉及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教育和培训开支是否确实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有一种理论(信息显示理论)认为,接受到的教育程度和成就仅仅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向潜在雇主显示其能力的手段。

上一篇:时间配置理论 下一篇:消费水平尺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