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蓄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消费经济学大辞典》第652页(460字)

中国古代为保证长远消费和经济稳定而加强财政积累的思想。

周代曾有“国无三年之蓄”国家便不成其为国家的认识。战国早期的墨子又强调了这一思想。

他指出:“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谓国备”(《墨子·七患》)。

对这一思想进一步作出总结的是《管子·国蓄》,该篇的主要思想是:(1)作好粮食储备,既满足社会消费,又能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国有十年之蓄,而民不足于食,皆以其技能望君之禄”。

(2)控制食货,保证消费,是安定民心的重要治国之策。“故人君挟其食,守其用,据有余而制不足,故民无不系于上也”。

又说:“五谷食米,民之施命也;黄金刀不者,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3)国家掌握食货,是控制商品余缺,调剂消费,充实国家财政的重要手段。“夫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根据这种规律,国家可针对市场供求和物价变动,选择有利时机,进行物资与货币的收放。

“视物之轻重而御之以准,故贵贱可调而君得其利”,这样既调剂了市场供求,又充实了国家财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