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的浇筑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建筑工程施工实用技术手册》第327页(4309字)

混凝土的浇筑就是将混凝土灌注于已安装好的模板内,并振捣密实以形成符合要求的混凝土结构或构件。混凝土的浇筑是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的关键工序。

对于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工程施工,应根据其结构特点合理组织分层分段流水施工,并应根据总工程量、工期要求及分层分段的具体情况,确定每工作班的具体工作量。根据每班工程量和现有设备条件,选择混凝土搅拌、运输、振捣设备的类型和数量,以便确保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

(一)混凝土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为保证混凝土工程的顺利进行,在混凝土正式浇筑前,应做好以下各项准备工作:

(1)检查验收模板工程质量。主要包括模板尺寸、形状、位置、标高,竖向模板的垂直度,梁底模板的起拱情况,模板接缝是否严密,模板支架体系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

(2)检查验收钢筋工程质量。主要包括纵向受力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等,钢筋的连接方式、接头位置、接头率,箍筋和横向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间距等,预埋件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等,混凝土保护层垫块安设情况等。做好隐蔽工程记录,符合设计要求后方能浇筑混凝土。

(3)在地基上浇筑混凝土,应彻底清除淤泥和杂物,并设置相应的排水和防水措施;对于干燥的非黏性土,应用适量的水加以湿润;对于未风化的岩石,应用清水进行冲洗,但其表面不得留有积水。

(4)在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内的垃圾、泥土及杂物应清除干净。木模板应浇水湿润,但不应有积水;钢模板应涂刷隔离剂。钢筋上如有油污等,应将其清除干净。

(5)检查施工中所用材料、机具、运输道路、水电供应、施工组织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是否完成,能否确保混凝土浇筑的顺利进行。

(6)制定混凝土浇筑方案,进行施工安全、技术工作交底,做好天气变化及其他可能导致混凝土浇筑中断情况出现时的处理措施。

(二)混凝土浇筑的一般规定

(1)混凝土浇筑前不应发生初凝和离析现象,如果已发生可重新搅拌,使混凝土恢复其流动性和粘聚性后再进行浇筑。混凝土运至浇筑现场后,其浇筑时的坍落度应符合表5-88中的要求。

(2)为了使混凝土振捣密实,必须分层浇筑、分层捣实,并且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将上层混凝土浇筑、捣实完毕。每层混凝土的浇筑厚度与捣实方法、结构配筋情况等因素有关,且不应超过表5-94的规定。

表5-94 混凝土浇筑层厚度mm

(3)为了保证混凝土浇筑时不产生离析现象,混凝土自高处倾落时的自由下落高度不应超过2m。如果混凝土的自由下落高度超过2m,则应设置溜槽或串筒,如图5-50所示。溜槽一般用木板制作,表面包上一层铁皮,以减少与混凝土的摩擦力,使用时其水平倾角不宜超过30°。串筒用薄钢板卷制而成,每节高度一般为700mm,外用钩环串连接,筒内设有缓冲挡板。当混凝土的浇筑深度超过8m时,则应采用带节管的振动串筒,即在串筒上每隔2~3节管安装一台振动器。

图5-50 防止混凝土产生离析的技术措施

(a)溜槽运输;(b)皮带运输;(c)串筒;(d)振动串筒

(4)混凝土的浇筑工作应尽可能连续作业,如果上下层混凝土浇筑必须间歇,其间歇时间应尽量缩短,并应在混凝土初凝前将混凝土浇筑完毕,以防止扰动已初凝的混凝土而出现质量缺陷。混凝土间歇的最长时间应按所用水泥品种及混凝土凝结条件确定,即混凝土从搅拌机中卸出,经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延续时间不得超过表5-95的规定。

表5-95 混凝土浇筑允许间歇时间min

注:1.本表数值包括混凝土的运输和浇筑时间;

2.当混凝土掺有促凝或缓凝外加剂时,浇筑中的最大间歇时间,应根据试验结果确定。

(5)如浇筑间歇时间必须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时,则应按施工技术方案的要求设置施工缝。所谓施工缝是指在混凝土的浇筑中,因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混凝土而在先、后浇筑混凝土之间所形成的接缝。因各种意外原因造成下层混凝土已经出现初凝时,在继续浇筑混凝土之前,按施工缝的要求进行接缝处理,使新旧混凝土结合紧密,保证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

(6)在竖向结构(如柱、墙等)中浇筑混凝土,若浇筑高度超过3m时,应采用溜槽或串筒。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前,应先在底部填筑一层50~100mm厚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然后再浇筑混凝土。这样既可以使新旧混凝土结合良好,又可避免出现蜂窝、麻面质量问题。混凝土的水灰比和坍落度,可随着浇筑高度的上升适当递减。

(7)在一般情况下,梁和板的混凝土应同时进行浇筑。较大尺寸的梁(梁的高度大于1m)、拱和类似的结构,可以单独进行浇筑。在浇筑与柱和墙连成整体的梁和板时,应在柱和墙浇筑完毕后停歇1~1.5h,使其初步沉实再继续浇筑梁和板。

(三)施工缝的留设与处理

如果由于设备、人力的限制,或者技术、组织方面的原因,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间必须间歇较长的时间,当间歇时间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时,必须按规定留设施工缝。混凝土施工缝不是随意留设的,应在混凝土浇筑前按设计要求和技术方案确定。

1.施工缝留设的原则

根据结构设计、施工和使用的实践,施工缝留设的原则为:尽可能留设在受剪力较小的部位;留设施工缝的部位应便于施工。在一般情况下,柱的施工缝应留设为水平缝,梁、板、墙的施工缝为竖直缝;承受动力荷载的设备基础,原则上不留设施工缝,当必须留设时,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2.施工缝留设的部位

(1)柱的施工缝。柱子的施工缝宜留设在基础与柱交接处的水平面上、梁的下面、吊车梁腿的下面、吊车梁的上面或无梁楼盖柱帽的下面,如图5-51所示。

图5-51 柱子施工缝留设的位置

(a)肋形楼板柱;(b)无梁楼柱;(c)吊车梁柱

(2)梁的施工缝。梁的混凝土施工缝有竖直和水平两种,当梁的高度大于1m时,可按设计或施工技术方案的要求留设水平施工缝,一般应留设在楼板底面以下20~30mm处;当板下有梁托时,应留设在梁托的下部。

(3)板的施工缝。单向平板的施工缝,可留设在平行于短边的任何位置处;对于有主、次梁的楼板结构,宜顺盖次梁方向浇筑,施工缝应留设在次梁上约1/3跨度处,而不能留设在主梁上,如图5-52所示。

图5-52 有梁板的施工缝位置

(4)楼梯施工缝。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常采用板式楼梯。楼梯施工缝可留设在1/3跨的位置,也可留设在平台梁上。

(5)墙的施工缝。墙的施工缝可留设在门洞口过梁1/3跨度范围内,也可留设在纵横墙的交接处。

(6)设备基础的施工缝。承受动力作用的基础设备,不应留设施工缝;当必须留设施工缝时,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在设备基础的地脚螺栓范围内,水平缝必须留在低于地脚螺栓底端处,其距离应大于150mm;当地脚螺栓直径小于30mm时,水平施工缝可留设在不小于地脚螺栓埋入混凝土部分总长度的3/4处。垂直施工缝应留设在距地脚螺栓中心线大于250mm处,并且不得小于5倍螺栓直径。

(7)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拱、薄壳、蓄水池、多层刚架等,应当按照设计要求留设和处理施工缝。

3.施工缝的处理方法

混凝土施工缝的处理,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当先浇筑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或超过1.2MPa时,方可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达到1.2MPa的时间,与水泥品种与强度等级、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施工气温有关,可根据试块试验确定,也可参考表5-96。

表5-96 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1.2MPa时所需龄期

(2)在施工缝处浇筑混凝土之前,应将施工缝表面的水泥薄膜、松动的石子和软弱的混凝土层除去,加以充分湿润并冲洗干净,但不得有积水。

(3)在浇筑混凝土前,在施工缝处宜先铺一层水泥浆(水泥∶水=1∶0.4)或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其厚度为10~15mm,以保证接缝的质量。

(4)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施工缝处应细致捣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及时认真填写施工记录。

上一篇:混凝土的养护 下一篇:混凝土的拆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