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地名演变手册》第31页(715字)

位于东经110°15′~114°33′、北纬34°35′~40°43′。

因地处太行山之西,故名山西省。因大部分地区在西周春秋时为晋国领土,故简称“晋”,别称“山右”、“河东”、“三晋”。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后为战国的韩、赵、魏三国,史称“三晋”。唐代以来的木构建筑,山西是全国保存最多的省,据调查共有106座木构建筑,占全国现有古代木构建筑的70%以上,故有“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之称。1912年后,阳曲县是省会。1927年太原设市后,省会是太原市。

①1912年称山西省;1949年划山西省的大同县、应县、天镇县、右玉县、灵丘县、阳高县、左云县、怀仁县、广灵县、浑源县与现河北省的西北部张家口市各县为察哈尔省的辖区(1914年建察哈尔特别区,1928年改设察哈尔省,当时辖现河北省西北部的张家口市各县与现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盟)。②1952年撤销察哈尔省;一部分辖区(现张家口市各县)划归河北省,另一部分辖区(大同县、应县、天镇县、右玉县、灵丘县、阳高县、左云县、怀仁县、广灵县、浑源县)划归山西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中央直接领导。1952年改由华北行政委员会领导。1954年改由中央直接领导。

参见473页“河北省”。

山阳县〔苏〕 见726页“淮安市”。

上一篇:山东省 下一篇:中国地名演变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