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类腐败的原因和条件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肉类工业手册》第150页(1062字)
肉类腐败是成熟过程的加深,动物死后由于血液循环的停止,吞噬细菌的作用停止了,这就使得细菌有可能繁殖和传播。但在正常条件下屠宰的肉类,肌肉中含有相当数量的糖原,死后由于糖原的酵解,形成乳酸,使肌肉的pH从最初的7.0左右,下降到5.4~5.6,对腐败细菌的繁殖生长是极为不利的条件,能起到抑制腐败作用。
健康动物血液和肌肉通常是无菌的,肉类的腐败,实际上主要是由于在屠宰、加工、流通等过程受外界微生物的感染所致。由于微生物作用的结果,不仅改变了肉的感官性质、颜色、弹性、气味等,使肉的品质也发生严重的恶化,而且破坏了肉的营养价值,或由于微生物生命活动代谢产物形成有毒物质,因此这一条件下腐败的肉类,能引起人们的食物中毒。
刚屠宰的肉内微生物是很少的,但在屠宰后,微生物的污染随着血液、淋巴浸入机体内,随着时间的延长,微生物增长繁殖,特别是表面微生物的繁殖很快。在屠宰后2h内,肌肉组织中含有氧气,这时厌氧菌不能繁殖,但屠宰之后肌肉组织的呼吸活动很强,消耗组织中的氧气放出CO2,8kg肉每小时要消耗7mL氧。随着氧气的消耗,厌氧菌开始活动。厌氧菌繁殖的最适温度在20℃以上,在屠宰后2~6h内,肉温又在20℃以上,会有厌氧菌繁殖。
厌氧菌的繁殖不仅与时间有关系,也与牲畜的宰前状态有关,如牲畜宰前疲劳,肌肉中含氧减少,厌氧菌有可能在2~3h繁殖。另外还与肌肉的厚度有关。
肉类的腐败,通常由外界环境中好气性微生物污染肉表面开始,然后又沿着结缔组织向深层扩散,特别是临近关节、骨骼和血管地方,最容易腐败。并且由生物分泌的胶原蛋白酶使结缔组织的胶原蛋白水解形成黏液,同时产生气体,分解成氨基酸、水、二氧化碳、氨气。因此形成恶臭的气味。
刚屠宰不久的新鲜肉,通常呈酸性反应,腐败细菌不能在肉表面发展,这是因为腐败细菌分泌物中胰蛋白分解酶,它在酸性介质中不能起作用,因此,腐败细菌在酸性介质中得不到同化所需要的物质,生长和繁殖受到抑制。可是在酸性介质酵母和霉菌可以很好的繁殖,并形成蛋白质的分解产物氨类等,以致使肉的pH升高,为腐败细菌的繁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对pH(6.8~6.9)较高的病畜肉类以及十分疲劳的屠宰的畜肉容易遭到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