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鱼类对饵料消化速度的因素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科学普及出版社《淡水养鱼实用技术手册》第402页(1197字)
(1)外界因素的影响 在同一种鱼中,消化速度因温度、摄食量等的不同而有差异。同时,也会受到饵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影响。对小型饵料的消化速度比对大型饵料的要快些。这是和饵料在消化管内与酶及活化剂接触面积有关。在适温范围内,消化速度是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加快。在温水性的鲤科鱼类养殖生产中,当池中水质清新,溶氧充足的情况下,水温在18℃-28℃时,投饵量的计算应该是随着水温上升而逐渐增加。它的规律是:温度越高,酶的活性越大,消化速度越快,摄食力越强,吸收得越多,相应增长速度也越快。因此,养殖者采取因温投饵,是有充分的科学根据的。
(2)消化酶的影响 现在已经清楚,虹鳟、黑鲈的胃除分泌胃蛋白酶外还能分泌淀粉酶。虹鳟的胃中也分泌脂肪酶,但其活性强度与肝脏、胰脏相比,其作用力是非常低的。青鱼、鲤鱼等因无胃,不分泌胃蛋白酶及胃酸,它专靠肝、胰脏及肠壁细胞分泌的胰蛋白酶消化蛋白质,而且肝胰脏中的脂肪酶的活性明显强于肠道,在食道和肠前部有较强的淀粉酶、麦芽糖酶、胰蛋白酶的活性。
消化酶的相对活性因鱼的种类、组织、季节、成长阶段的不同而有显着差别。类胰蛋白酶的活力以虹鳟为最强,鲤鱼和香鱼约为虹鳟的一半,鳗鱼是虹鳟的。但是胃蛋白酶以鳗鱼最强,大体是虹鳟的4倍,鲤鱼和香鱼几乎没有。淀粉酶以鲤鱼最强,香鱼次之。虹鳟鱼的淀粉酶比鲤鱼和香鱼的都弱,但大大强于鳗鱼。一般鲤鱼、香鱼的饵料中含淀粉量可比虹鳟鱼、鳗鱼高。但虹鳟、鳗鱼对饵料中蛋白质的含量要求却明显地高于鲤鱼、香鱼,因此应该配一部分含动物性蛋白的饵料。
根据鲤仔鱼、稚鱼阶段消化道内酶的活性变化,配制和投喂相应的饲料,其技术关键是在满足幼鲤营养要求前提下,要掌握仔鱼、稚鱼期肠道消化酶活性变化规律,特别是类胰蛋白酶。鲤鱼孵出后开食前类胰蛋白酶活性很高,几乎接近饲养百日后的秋片鱼种时期(相对活性近400),这样可以顺利转化体内卵黄营养,供仔鱼生长和活动能源所需。但到了仔鱼期即孵出2昼夜后,平游开始,体内卵黄营养吸收完毕,转入体外营养阶段,肠道中类胰蛋白酶的活性骤然降至最低程度。以后随着鱼体的生长,类胰蛋白酶的活性缓慢上升。当前,各国养殖学家一致公认鲤科鱼类仔鱼阶段的生长,必须投喂活饵,其原因是在天然活饵中(轮虫、枝角类等),体内本身就含有这种活性的酶。而在人工制造的配合饲料中,往往因缺乏(或加工过程中受热被破坏)这种活性物质,仔鱼消化道内活性又处于很低状态。因此,往往食而不化,造成拉线条状具粘性长屎。仔鱼生长、营养及活动能量来源受到阻碍,新陈代谢处于负平衡状态。这样7-8天后,就由于营养不良体质消瘦、体色发黑、脐囊水肿(典型营养性疾病)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