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K.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人民出版社《世界史手册》第510页(988字)
【生卒】:1818.5.5—1883.3.14
【介绍】:
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卒于英国伦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国际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1835年10月入波恩大学,1836-1841年在柏林大学法律系攻法律、历史、哲学,加入青年黑格尔派小组“博士俱乐部”,18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此后转向政治,开始从事反对封建专制和争取民主的斗争。1842-1843年为自由主义反对派的《莱茵报》撰稿,并担任主编。在这期间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1843年5月与童年女友燕妮·冯·威斯特伐伦结婚,秋迁居巴黎,筹备出版《德法年鉴》杂志。1844年8月同恩格斯历史性地会面,开始他们之间前无古人的合作。1845-1848年在布鲁塞尔,与恩格斯合作写了《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等。第一次系统地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提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纲领和策略原则。1846年建立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1848年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与恩格斯一起起草《共产党宣言》(1848.2发表),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出生证。1848年革命爆发后回到德国,在科伦创办《新莱茵报》,任主编,指导革命进程。《新莱茵报》把德国统一和打击沙俄作为主要的策略。革命失败后流亡伦敦,直至去世。50年代发表的《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发展了自己的国家学说,提出打碎旧国家机器、无产阶级专政、不断革命和工农联盟等完整思想体系。1851-1862年同恩格斯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文章500多篇,抨击各国反动政府的政策,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支持中国革命人民,谴责英国、沙俄对中国的侵略。50-60年代最伟大的功绩是完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是《资本论》的第一稿,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价值论,包括货币学说在内。1867年发表《资本论》第1卷,第2、第3卷死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把社会主义学术置于牢固科学基础上。1864年成立第一国际,全力支持巴黎公社事业。《法兰西内战》(1871)和《哥达纲领批判》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原理。毕生从事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葬于伦敦海格特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