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型莎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田杂草防除手册》第35页(1099字)

图2-17 异型莎草

〔学名与别名〕 Cyperus difformis L. 球穗莎草、球花碱草、咸草。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20~65厘米。秆丛生,扁三棱形。叶基生,条形,短于秆。叶鞘稍长,淡褐色,有时带紫色。苞片叶状2或3枚,长于花序;花序长侧枝聚伞形简单,少有复出,具3~9条长短不等辐射枝;小穗多数,集成球形,具8~28花;鳞片近扁圆形,长不及1毫米,背部有淡黄色的骨状突起,两侧深红色或粟色,有3脉。小坚果倒卵状椭圆形,有三棱,淡黄色,与鳞片近等长。

幼苗淡绿色至黄绿色,基部略带紫色,全体光滑无毛;第1~3叶条形,稍呈波状变曲,长5~20毫米;4叶以后开始分蘖。叶鞘闭合。

〔生物学特性〕 种子繁殖。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30~40℃;适宜土层深度为2~3厘米。北方地区,在5~6月出苗,8~9月种子成熟落地或随风力和水流向外传播,经越冬休眠后萌发;长江中下游地区,5月上旬出苗,6月下旬开花结实,种子成熟后经2~3个月的休眠期即又萌发,1年可发生2代;热带地区,周年均可生长、繁殖。

异型莎草的种子繁殖量大,一株可结籽5.9万粒,可发芽60%。因而在集中发生的田块,数量可高达480~1200株/米2。又因其种子小而轻,故可随风散落,随水流移,或随动物活动、稻谷运输等向外传播。

〔分布与危害〕 分布于我国大部分省区。在海南、广东、广西、闽南等热带及南亚热带稻区的稻田,异型莎草的出现频率为48.7%,中等以上发生与危害的面积占16%;江西、湖南、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亚热带稻区的稻田,异型莎草的出现频率为56.9%,中等以上发生与危害的面积占7.6%;山东、河北、陕西等暖温带稻区的稻田,异型莎草的出现频率为78.9%,中等以上发生与危害的面积占6%。

异型莎草生长于水边湿地及稻田。主要危害水稻,尤其长江以南地区受害较重;种植在低湿地上的棉花、豆类、瓜类、玉米、甘蔗、果树、蔬菜等亦常受害。据测定,在每公顷产6750千克水平的直播稻田,与稻苗同时出土生长的异型莎草,每667米2每增加0.6万株,可使稻谷减产31.78千克;在稻苗4~5叶期时出土,可使稻谷减产19.43千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