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早熟葡萄的市场状况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葡萄早熟栽培技术手册》第8页(1484字)
(1)鲜食葡萄的市场状况 总体来看,我国的鲜食葡萄和其他水果一样,质量较差、外销价格低、销路不畅。香港市场每年进口水果40万吨左右,每年消费40多万吨,每人每年平均消费水果78.8千克。在香港消费的水果中,美国的水果大约占34%,菲律宾的水果占7%~8%,泰国水果约占6%,我国内地水果占35%左右,我国台湾省的水果占6%左右。在香港,按到岸同类价格计算,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智利等国家的水果价格均高于我国内地。这充分说明,我国在香港市场上的水果数量不多、质量差、价格低,受到外国水果的严重挑战。
我国的葡萄生产普遍存在过早采收的现象,影响果品色泽和品质风味,加上采收粗放,分级、包装、运输水平低,设备落后,碰、压、刺伤严重,运输工具紧张,不能及时运出,从产地到销地,一般腐烂损失20%,严重的达30%~40%。
葡萄卖价虽然相对稳定,但70%~80%的鲜食葡萄卖价较低。我国主栽品种是巨峰,虽然该品种抗病和适应性强,容易管理,但真正种好的人太少,大多质量较差,缺乏知名品牌。从20世纪80年代巨峰葡萄大发展以来,到现在为止,巨峰葡萄的果实卖价一直保持2元/千克左右。看似价格稳定,由于投入成本的增加,实际葡萄种植者的收入在减少。90年代初,我国进口的“提子”葡萄市场零售价为60~100元/千克。这些年,进口“提子”的价格虽然有所下降,但每千克的售价也在20元以上。近两年,国产“红提”(红地球)的果实卖价为10元/千克左右,早熟品种京秀等果实批发价为4.0元/千克左右。在我国富裕的东部地区,优质葡萄的卖价大都在8.0元/千克以上。
(2)早熟葡萄的市场状况
①早熟品种的市场状况。由于受进口葡萄高价位的刺激,我国的葡萄品种结构从1996年开始,也进行了调整,以“红地球”为代表的晚熟品种得以迅猛发展,既丰富了葡萄果品市场,又使部分优质果的价格得以提高。在我国的几次葡萄发展高潮中,都是以中、晚熟品种(巨峰和红地球)为主,早熟品种曾经发展过乍娜、绯红、凤凰51、普列文玫瑰、郑州早玉(18-5-1)等品种,但早期推广的早熟葡萄品种多数有易裂果的缺点,在生产中站住脚的很少,仅京亚、京优等欧美杂种、相对早熟的品种在生产中有较大的发展,但发展的面积相对较小。由于葡萄生产中早熟品种的数量和面积比较小,致使早熟葡萄的果实卖价比较高。所以,最近几年又出现了早熟葡萄品种发展的小热潮。
②保护地促成栽培葡萄果实的市场状况。我国保护地葡萄促成栽培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葡萄的保护地栽培研究有了新的发展。1978年齐齐哈尔市园艺研究所开始利用塑料薄膜日光温室进行葡萄保护地栽培试验获得成功后,又在塑料大棚内实验成功。80年代初,辽宁各地的设施栽培试验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这以后的一段时间内葡萄保护地栽培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
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的葡萄保护地栽培有了迅猛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葡萄设施栽培面积达到了1.3万公顷左右,已成为葡萄栽培的新方向和新趋势。设施栽培葡萄提早成熟,扩大种植范围,延长了葡萄果实的供应期,经济效益显着,是农村投资的一个新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