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叶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第23页(1803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桑科落叶小乔木桑树的叶片;又名霜桑叶、冬桑叶;主要含有甾体、三萜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东莨菪碱、烯醛等挥发油、胡芦巴碱等生物碱、多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A、B、C)等成分;甘、微苦,微寒,入肺、肝经;属辛凉解表类药。
〔功效主治〕 疏风散热,清肺止咳,平肝明目。适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目赤,发热咳嗽,常与菊花、薄荷、连翘等同用;燥热伤肺,咽干咳嗽,口渴喉痒,常与麦冬、象贝、石膏等同用;胆火上扰或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常与菊花、钩藤、黄芩、胆草等配用;风热目赤涩痛,可配菊花、决明子、薄荷等同用。
〔本草撷英〕 本经:除寒热,出汗。
大明:煎饮,利五脏,通关节,下气,嫩叶煎酒服,治一切风,出汗,并扑损瘀血。
时珍: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
重庆堂随笔:治肠风目疾,咳嗽盗汗。愚按虽治盗汗,而风温,暑热服之,肺气清肃,即能汗解。其叶有毛,能治皮肤风热瘾疹;色青入肝,能息内风而除头痛,止风行肠胃之泄泻,已肝热妄行之崩漏。胎前诸病由于肝热者,尤为要药。
〔名医心得〕 魏龙骧:夜汗 本品用于夜汗乃从偶读小说中得到启示。后适遇此症,予桂桂汤合用取效,因思取效是否缘于桂枝汤调和营卫之故,此后遇本症数例,不杂它药,独取桑叶一味治之,多能应手取效。于是桑叶有止夜汗之功,确信无疑矣。具体用法是:霜桑叶焙末,6克,米汤送下。[1]
孙鲁川:妊娠恶阻 桑叶、竹茹、丝瓜络三药乃王孟英先生用治胎动不安之圣药。药味轻清灵动,有不可思议之妙。孙氏借以治疗妊娠恶阻,亦极效验。对于妊娠恶阻兼挟外感者,尤为宜之。用量多在12~30克。[2]
〔药理与应用〕 1.抗菌作用:鲜桑叶煎剂体外实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煎剂尚有杀钩端螺旋体的作用。临床多用于感冒、流感、支气管炎、肺炎、痢疾等。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扩张血管、降低血压、降胆固醇、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高血压、冠心病等。
3.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对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对大脑皮层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抗晕船、晕车作用,及镇痛作用等。临床主要用于惊厥、头晕、呕吐等症。
4.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其绿原酸有显着增加胃肠道的蠕动和促进胃液的分泌及利胆作用。临床主要用于胃炎、胆囊炎等疾病。
5.其他作用:桑叶和脱皮固酮有降低血糖作用,后者能促进葡萄糖转化为糖原,但不改变正常的血糖水平;所含芳樟醇具有平喘止咳作用;胡萝卜素具有营养强化作用;葫芦巴碱对动物肝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等。临床常用于肺系炎症咳喘,偶用于糖尿病。
〔剂量用法〕 6~9克,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 桑叶轻清发散,故能疏解体表风热;味苦而降,故能和胃止呕,用治呕吐、恶心;禀秋令金气,故擅平肝而治肝热、肝阳上亢诸症;味甘而润,有滋养之功,故又能治肝肾不足之目视昏花、盗汗等症。总之,本品疏散外邪而不伤阴血,甘润补肾而不恋外邪;既能疗外感,又能治内伤(吐血、盗汗);在上可疗头痛、目赤、咳嗽,在下可医泄泻、崩漏,在外可治风热瘾疹,在内可已呕吐、胎动。诚为不可多得之良药。
【参考文献】:
[1]卢祥之.名中医治病绝招.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8;12:107
[2]孙朝宗.孙鲁川医案.山东科技出版社,1982;1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