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附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第107页(1287字)
【药物出处】:《中药志》
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块茎,又名禹白附、制白附,主要含有粘液质、草酸钙、蔗糖、皂甙、β-谷甾醇、β-谷甾醇-D-葡萄糖甙。辛、甘、温,有毒。入胃、肝经。
〔功效主治〕 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用于风痰眩晕,痰厥头病,口眼斜,偏正头痛、破伤风、痰核瘰疬。
〔本草撷英〕 别录: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
汇言:祛风痰、善散面口风。
本草述:主治中风、痰饮头痛、行着痹、瘘厥伤风、颤振眩晕、痫证。
四川中药志:镇痛止痉、祛风痰、治面部病、中风失音、心痛血痹、偏正头痛,喉痹肿痛,破伤风。
〔名医心得〕 焦树德:面神经麻痹 在以白附子为主药组成的牵正散基础上,加用白芷、防风、荆芥、红花、南星等,治疗面神经麻痹。除汤药内服外,同时把药渣装入布袋内,趁热熨敷患侧面部,每收理想效果。[1]
蒋伏云:面神经麻痹 以复方牵正散注射液(当归、全蝎、白附子、僵蚕各60克、蜈蚣40条制成50%注射液),轮流在患侧地仓、颊车、牵正、阳白、太阳及健侧合谷等穴注射,每次0.6m1,观察418例,治愈率约90%。[2]
〔药理与应用〕 1.抗结核菌作用:用独角莲注射剂治疗已感染人型结核杆菌(H37RV)的豚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从病变百分数,各脏器病变及脏器中结核菌定量培养等方面来看,其疗效仅次于链霉素,与对照组比较很显着,随用量加大而作用增强,经小鼠、犬、豚鼠实验表明毒性很低。
2.镇静作用:禹白附子有一定的镇静作用,且多次实验证明制禹白附子比生禹白附子的镇静作用强。但两者祛痰作用不明显,也无抗惊厥作用。
〔剂量用法〕 3~6克,内服宜制用。生品一般以供外用,孕妇忌用。
〔按语〕 《别录》中所载之白附子系历代医家所沿用的关白附,为毛莨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现已很少使用。禹白附为祛风痰要药,现主用于周围性面瘫,而中枢性面瘫应用较少。因又善除头面之疾,故为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偏正头痛要药,而药理毒性研究还须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5:218
[2]蒋伏云.湖北中医杂志,1982;1:33
[3]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