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第280页(1974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植物梅树的未成熟果实(青梅)的加工熏制品;主要含枸橼酸、苹果酸、琥珀酸等有机酸;酸、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效主治〕 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用治肺虚久咳,可与粟壳、半夏、杏仁、阿胶等配伍应用。用于久泄不止,常配伍肉豆蔻、诃子、罂粟壳等,如固肠丸;治久痢不能食者,配黄连即《圣惠方》之乌梅丸。用治消渴烦闷,以本品加豆豉水煎服;治虚热烦渴,常配伍天花粉、麦冬、葛根、人参等,如玉泉丸。用治蛔厥腹痛呕吐,多配细辛,蜀椒、干姜、黄连等,如《伤寒论》乌梅丸。此外,本品内服,还可止血,治崩漏下血;外敷能消疮毒,并治胬肉外突。

〔本草撷英〕 本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痔,恶肉。

别录:止下痢,好唾口干,利筋脉,去痹。

日华子本草:除劳,治骨蒸,去烦闷,涩肠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肤麻痹,去黑点,令人得睡。

时珍:敛肺涩肠,治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毒、汗毒、硫黄毒。

指掌:其用有二:收肺气除烦止渴,主泄痢调胃和中。

〔名医心得〕 龚廷贤:息肉 乌梅性味酸平,可敛肺涩肠,入肝止血、蚀恶肉、化痔消息肉;僵蚕性味咸辛平,有消风、化痰、散结之力。二药合用,具有收,止血、散结、化恶肉之功。直肠息肉、声带息肉、宫颈息肉等,皆为恶肉之属也,用之可起异病同治之效,均能获得显着效果。[1]

姚正军: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以乌梅炭15克,加入辨证论治的方药中,起脱敏作用,故对本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意义。[2]

范中明:呕吐 善以乌梅配硼砂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认为二药配伍其降逆止呕之功为他药所不及,一般二药各用4克,同入煎剂。临床可随证加减,如胃热者加生大黄2克,胃寒者加吴萸2克,久呕伤阴者乌梅倍用。对急慢性胃炎、胆囊炎、内耳性眩晕症、尿毒症等各种原因所致的呕吐均有效验。[3]

段风舞:放射性肠炎 善以乌梅配血余炭治疗放疗引起的放射性肠炎腹泻,对于稀便伴有粘液或浮有白色伪膜者,用之效果较好。临证可随证加减使用。[4]

陈泽霖:萎缩性胃炎 认为乌梅能敛肺涩肠,养胃生津,所以治疗萎缩性胃炎表现胃阴虚胃酸不足者,常以本品配木瓜,常获显效。[5]

〔药理与应用〕 1.对免疫系统作用:小免疫特异玫瑰花试验表明,乌梅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2.对消化系统影响:本品对离体肠有抑制作用,能松弛奥狄氏括约肌,并能增加胆汁分泌。临床可用治胆道蛔虫、胆石症等。

3.抑菌抗癌作用:本品对多种致病菌及真菌有抑制作用,体外对人子宫颈癌JTC26株有明显抑制作用。

临床上还可用治病毒性肝炎,婴幼儿腹泻、内痔等。

〔剂量用法〕 内服:10~30克。外用适量,研末外敷。

〔按语〕 乌梅味酸涩,为清凉收涩药,功能敛肺涩肠,和胃生津,有止咳、止泻、止血、止渴之效,又有安蛔止吐之功,为临床常用药。一般生用,止泻止血宜炒炭用。因本品酸涩收敛,故内有实热积滞者不宜单用。

【参考文献】:

[1]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1166

[2]《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编委会.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99

[3]沈万生.用药新伍拾零.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9):29

[4]赵田雍.中医药治疗某些放疗化疗副反应经验介绍.中医杂志,1986,(3):9

[5]陈泽霖.慢性胃炎证治.中医杂志,1985,(3):9

上一篇:赤石脂 下一篇: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