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癫癎药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精神疾病现代药物治疗手册》第242页(50889字)
癫癎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多发病和症状,患病率约为0.5%,主要临床特征为反复发生的突然意识丧失、肢体抽搐、精神和行为障碍。大脑皮质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是发生癫癎的原因。由外伤、肿瘤、炎症、血管等引起神经元异常放电的病人,称为继发性癫癎;目前尚不明了病因的病人称为原发性或隐原性癫癎。除继发性癫癎可以针对病因治疗之外,原发性与多数继发性癫癎病人均需服用抗癫癎药物控制癫癎发作。
抗癫癎药物的应用必须根据癫癎的发作形式而异,按国际癫癎发作分类可分为全身发作和部分发作两大主要类型。
全身发作中包括:①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generalized tonic-clonic seizure,GTS)或称大发作;②失神性发作(absence seizure);③不典型小发作(包括lennox-gastaut综合征);④肌阵挛发作;⑤婴儿痉挛等。
部分性(局限性)发作包括:①单纯部分性发作(单纯体感性发作、运动性发作、扩延性发作——杰克逊发作);②特殊感觉性发作,如视觉性、听觉性、嗅觉性等;③自主神经性发作;④复杂部分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此外,还有一些发作不能分类,如癫癎持续状态。癫癎频繁连续发作,但发作间歇期意识清醒者,称为癫癎连续发作(epilepsia partialis continua)。失神性小发作或精神运动性发作的连续发作,称为失神状态或部分发作状态,然而,这种状态需严密注意才能发现。
随着癫癎发生机制研究的深入,抗癫癎的药物作用部位亦不相同。抗癫癎药物的作用机制可归纳如下:
(1)通道调节剂,此类药物有苯妥英钠、卡马西平、拉莫三嗪、唑尼沙胺、雷利托(ralitoline)、氟桂利嗪(flunarizine)、利鲁唑(riluzole)、丙戊酸钠和托吡酯(topiramate,妥泰),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登齐醇(denzimol),萘咪酮(nafimidone)等。这组药物均有选择性作用于Na+通道,阻滞Na+依赖性动作电位的快速发放,调节电压依赖性Na+通道,然而它不影响超极化膜电压。此外,这些药物还可以阻滞Ca2+通道,调节Na+-K+ATP转化酶活性,从而达到抗惊厥作用。
(2)γ-氨基丁酸调节剂(gamma aminobutiyrie acid modulator),γ-氨基丁酸(GABA)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性递质,它可以促使Cl-内流入细胞使胞膜的超极化更加稳定。凡能增加GABA含量或延长作用或增加敏感性者均有抗癫癎作用。因此,抗癫癎药物可通过:①增强GABA合成,尚无此类药物;丙戊酸钠可增强GABA合成酶谷氨酸脱羧酶活性;②作用于GABA激动剂或前体,如苯二氮类药物均为GABA的激动剂;③GABA代谢抑制剂,如氨己烯酸(vigabatrin,VGT);④GABA吸收抑制剂,如噻加宾(tiagabine,TGB)以及GABA受体增强剂,如托吡酯等。
(3)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和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的调节剂。如拉莫三嗪(lamotrigine)通过调节钠通道,阻断谷氨酸的释放;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噁唑丙酸(AMPA)受体拮抗剂,如托吡酯等。
(4)乙琥胺有关的抗失神发作的药物如三甲双酮,为选择性T-型Ca2+离子通道阻断剂。此外,还有非尔氨酯(felbamate,FBM)和加巴喷丁(gabapentin,GBP)等作用机制仍未完全清楚。常用抗癫癎药物的作用机制归纳如表12-3。
表12-3 常用抗癫癎药物作用机制
按照化学结构,目前应用的抗癫癎药物有下列类型:①乙内酰脲类(hydantoins),如苯妥英钠,美芬妥英(mephenytoin),乙苯妥英(ethotoin);②亚芪胺类,如卡马西平;③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扑米酮,异戊巴比妥钠等;④琥珀酰亚胺类(succinimides),如乙琥胺,甲琥胺,苯琥胺等;⑤双酮类,如三甲双酮,对甲双酮;⑥侧链脂肪酸,如丙戊酸钠;⑦乙酰脲类,如苯乙酰脲(pheneacemide),苯丁酰脲(ethyphenacemide);⑧苯二氮类,如地西泮(安定),氯硝西泮(氯硝安定),硝西泮(硝基安定);⑨磺胺类,如乙酰唑胺,舒噻美(sultiame);⑩激素类,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地塞米松,泼尼松;⑾其他,如副醛、水合氯醛、利多卡因、咖啡因、溴化物、盐酸米帕林。
1.抗癫癎药选用的原则 抗癫癎药应按发作类型来选择。全身强直-阵痉挛发作,不论其为原发性或继发性,均以苯妥英钠与卡马西平为首选,无效时再应用苯巴比妥或扑米酮,目前认为丙戊酸钠也有效。部分性发作选择的次序也可为苯妥英钠、卡马西平、扑米酮和苯巴比妥。复杂部分性发作的首选药物为卡马西平,依次为苯妥英钠、扑米酮和苯巴比妥。最近有报道认为丙戊酸钠也有一定效果。应用苯妥英钠时,应注意饱和药代动力学的特点。失神小发作的首选药物为乙琥胺或丙戊酸钠,二者对失神发作的疗效是相同的。我国目前以丙戊酸钠为首选,用丙戊酸钠的优点是既能对小发作有效,也对大发作有效,不必另服其他防止大发作的药物,但有时可引起严重肝中毒反应,所以国外又以乙琥胺为首选药物。单用乙琥胺可能增加发生大发作的危险,故宜与苯巴比妥合用。其次可选用氯硝西泮。不典型小发作,Lennox-Gastaut综合征不易控制,可选用氯硝西泮或丙戊酸钠,乙琥胺可能也有一定效果。肌阵痉挛选用丙戊酸钠或氯硝西泮。婴儿痉挛症则应用激素合并氯硝西泮或硝西泮。儿童良性中央区放电灶癫癎可能不治自愈,如需用药,目前多数文献报道以卡马西平为首选,苯妥英钠与丙戊酸钠也可选用,但有人认为丙戊酸钠或氯硝西泮的疗效可能不明显。
2.抗癫癎药应用的一般原则 ①癫癎诊断一旦确立,即应开始积极治疗。参照上述原则选择一种适当药物,自小量开始,逐渐增加药量至能控制发作而又不产生毒性反应为止。为了减少不良反应,易于评定疗效,最好应用一种药物当达到最大耐受量而无效时,改用另一种药物仍无效时再考虑合并用药。合并用药实际上不一定增加疗效,因为药物有相互作用,它们有时相互起增效作用,但在不少情况下一药可使另一药的有效血药浓度下降,因而降低疗效,而要维持该药的血药浓度,就得加大用量。如卡马西平每日400~600mg即可达最低有效血药浓度4mg/L,加用苯妥英钠200~300mg后,卡马西平的有效血药浓度可降至1~2mg/L。1mg/(kg·d)的苯妥英钠可使卡马西平降低血药浓度0.5mg/L。因此,若需要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在4mg/L以上,卡马西平每日用量几乎要加大到1.2g左右。又如苯妥英钠与苯巴比妥合用,苯巴比妥为肝脏代谢酶的诱导剂,可使苯妥英钠的浓度降至有效浓度以下,因此苯巴比妥和苯妥英钠常规用量合并应用,两者都达不到有效浓度,也起不到联合用药的目的。有时就再加用第三药,药物越用越多,临床疗效却不理想,不良反应却可能增多。②更换药物应逐渐过渡,更换期可先在原用药基础上加用新药,然后逐渐减量至停止原用药物。③应耐心、坚持较长期的治疗,至癫癎发作完全控制3~5年后才可考虑逐渐减药,撤药过程也需1~2年,切忌短期或突然停药。突然调换药物或停药均可导致癫癎发作加频,甚至出现癫癎持续发作。定期检查周围血象和肝、肾功能等,有条件者可定期测量抗癫癎药物血浓度,有利于提高疗效,调整药物用量,减少不良反应和告诉顺应性(不按规定服用或不服用)。
3.妊娠期是否需服抗癫癎药 这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已有报道,在妊娠期服用抗癫癎药物后,有极少数分娩出来的婴儿患先天性畸形,但绝大多数初生婴儿均发育正常,总的看来产生畸胎的危险性很小。有癫癎发作的妇女妊娠期,如果原来用单药治疗即能控制发作的,最好仍继续服用,而且血药浓度仍保持在原来有效浓度;如果原来是用多药治疗得以控制发作的,则应鼓励病人继续服用相同的药物,无论对母体或胎儿来说,未能控制的多次癫癎发作的危害性与药物致畸危险性相比,都比药物的危险性更大。
三甲双酮为抗失神发作的有效药物,但因毒性较大,国际上已较少用。咖啡因曾作为小发作的辅助用药,现已较少应用。无机溴化物(如溴化钠和溴化钾)是最早(1857~1912年)应用的抗癫癎药,目前已基本不用。在其他药物用于大发作或局限性发作无效时溴化物可能有些帮助,用药超过2h要注意毒性反应。三溴合剂1~2g,3次/日可达血药浓度800~1000mg/L,如能控制在此浓度则不良反应少见。副醛静脉注射或利多卡因静脉滴注用于癫癎持续状态。乙酰唑胺与舒噻美为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可用于小发作或其他月经期发作增多的病人,常与其他抗癫癎药合用,成人给予250mg,3次/日;儿童按体重8~30mg/(kg·d),分次服。舒噻美和苯妥英钠合用时,可减少血液中苯妥英钠的蛋白结合分子,增加其游离部分,从而增加苯妥英钠的疗效,可作为苯妥英钠的辅助用药,主要适应证是颞叶癫癎,与扑米酮合用,常可加重精神症状。盐酸米帕林偶尔可作为某些难治性失神小发作或颞叶癫癎的辅助用药,仅在其他药物无效时方可试用,成人0.1g/日,儿童按体重1~2mg/(kg·d),疗效则并不显着。激素类主要用于婴儿痉挛症,应用时间应较长,且常与氯硝西泮或硝西泮合用。
苯妥英钠
【药品通用名】苯妥英钠。
【别名或商品名】大仑丁,二苯乙内酰脲,Diphenylhydantoin,Dilantin。
【药品英文名】Phenytoin Sodium。
【化学分子式】C15H11N2NaO2。
【性状】白色粉末;无臭,味苦;微有引湿性;在空气中渐渐吸收CO2,分解成苯妥英;水溶液呈碱性反应,常因部分易水解而发生混浊。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溶解,在氯仿或乙醚中几乎不溶。
【药理作用】
(1)抗癫癎作用。本药对大脑皮质运动区有高度选择性的抑制作用,防止了异常放电的传播而抗癫癎。对大发作、局限性发作疗效好、对精神运动性发作次之,对小发作无效。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人认为由于本品能稳定细胞膜,从而减少高频放电的扩散。近年来证明,本品能增加脑中抑制性递质GABA的含量,与其抗癫癎作用亦有关。本品无催眠作用,亦对正常活动无影响。主要用于防治癫癎大发作和精神运动性发作。因本品在脑组织中达有效浓度较慢,故出现疗效缓慢,需连服数日后才开始出现疗效。而苯巴比妥的作用则出现较快(口服后1~2h即显效)。所以,控制症状仍以苯巴比妥为主,而维持或预防发作则以本品为佳。静脉注射可控制癫癎持续状态,但不良反应较大,疗效不如苯巴比妥。
(2)治疗三叉神经痛和坐骨神经痛。有一定疗效,可减少发作次数或减轻疼痛或使疼痛消失。此作用亦与其稳定细胞膜有关。
(3)抗心律失常。本药较好的抗心律失常药,对心房与心室的异位节律点有抑制作用,亦可加速房室的传导,降低心肌自律性,故可用于治疗室上性或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尤适用于强心苷中毒时的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亦可用。
(4)降压作用。对轻症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可降低,其疗效与利尿剂、普萘洛尔、甲基多巴、利舍平等的相似。
【药代动力学】口服可吸收,但慢而不全。一次剂量平均4~6h达血药峰浓度(早者3h,晚者12h)。一般口服数日方能达稳态血浓度。口服的生物利用度约为79%,吸收后分布于细胞内外液,细胞内可能多于细胞外。肌内注射有刺激性,且吸收不规则。在血浆中约90%与血浆蛋白结合。抗癫癎作用的有效血浓度为10~20mg/L。可分布全身,易透过血脑屏障。主要经肝脏代谢,代谢物无药理活性,其中主要为羟基苯妥英(占50%~70%),经肾排泄。碱性尿排泄较快,t1/2为22h,但变异范围大(7~42h)。
【适应证】适用于治疗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颞叶癫癎)、单纯部分性发作(局限性发作)和癫癎持续状态。也可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及心律失常等。
【用法与用量】
(1)抗癫癎。常用量,1次50~100mg,100~300mg/d,极量:1次300mg,500mg/d。宜从小剂量开始,酌情增量,但须注意避免过量。体重在30kg以下的小儿按5~10mg/(kg·d)给药,分2~3次服用。用于癫癎持续状态时,每次肌内注射100~250mg。如病人未用过苯妥英钠者,可用150~250mg,加5%葡萄糖注射液20~40ml,在6~10min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经30min再注射100~150mg。
(2)治疗三叉神经痛。每次100~200mg,2~3次/日。
(3)治疗心律失常。每次服100~200mg,2~3次/日。或将125~250mg加灭菌注射用水适量使溶解,于5~15min内缓慢静脉注射(每分钟不超过50mg)。必要时,每隔5~10min重复静脉注射100mg,但一日总量不超过500mg。静脉滴注时,可用相同剂量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滴注。肌内注射:200~400mg/d。
(4)治疗高血压。口服,每次100mg,3次/日。
【不良反应】
(1)胃肠反应:对胃黏膜刺激性,可导致食欲减退、胃疼、恶心、呕吐甚至胃炎。
(2)齿龈增生: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增加口腔卫生以防感染。
(3)神经系统反应:眩晕、精神紧张、头痛、严重中毒反应、小脑综合征、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手颤、复视,调整剂量可消失。眼肌麻痹、周围神经炎、精神行为异常、不安、意识混乱、呆滞、困倦和幻觉等尚可见。
(4)造血系统:偶见骨髓抑制、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较多见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这可能与苯妥英钠干扰了叶酸吸收,引起代谢屏障有关。
(5)变态反应:常见的变态反应为皮疹伴高热、皮疹为麻疹型、猩红热型或寻麻疹型。偶见严重皮肤反应,如剥脱性皮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致死性肝坏死。
【注意事项】
(1)本品不良反应小,长期服药后常见眩晕、头痛、恶心、呕吐、厌食、皮疹等反应。有时有牙龈增生(儿童多见,并用钙盐可减轻),偶见共济失调、白细胞减少、神经性震颤,严重时有视力障碍及精神错乱、紫癜持续状态。
(2)久服不可骤停,否则可使发作加剧,或引起癫癎持续状态。
(3)静脉注射时不宜过快,过快易致房室传导阻滞、血管性虚脱、心动过缓和呼吸抑制。
(4)本品可加速维生素D代谢,小儿长期服用易引起软骨病,可服用维生素D预防。也可引起淋巴结肿大,甚至恶性病变,此时应停药。
(5)常见巨红细胞性贫血,可能是由于本药有抗叶酸作用所致,发生时可加用叶酸和维生素B12。偶见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罕见。长期使用应定期检查血象。
(6)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
(7)肝脏疾患或先天性肝微粒体酶缺乏时,血中苯妥英钠浓度升高。
【中毒临床表现】
(1)轻度中毒:有恶心、呕吐、甚至呕血、上腹部剧痛、吞咽困难、头痛、眩晕、心悸、震颤、复视、视物模糊、言语不清、点头、各种皮疹(常伴有发热)、皮肤干燥、发痒等,偶有面部浮肿。
(2)神经系统:当血药浓度达20~40mg/L时,引起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眼球震颤、复视、共济失调等。血药浓度>40mg/L,可致神经紊乱;超过50mg/L,则发生严重的昏睡以至昏迷状态。慢性中毒可致小脑萎缩(表现为眼球震颤、共济失调、震颤、言语障碍、眩晕、肌张力低等)、精神障碍(性欲减退、反射减低等)。
(3)血液系统:长期服用导致叶酸不足,可致巨幼红细胞贫血。少数病例因变态反应而致粒细胞缺乏症及血小板减少。
(4)牙龈增生: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20%;血药浓度增高时,发生率增加,青年病人较多见且严重。
(5)骨骼系统;长期用药可致低钙血症、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增高,少数成年病人可致软骨病。儿童可佝偻病样变化。
【中毒抢救】
(1)内服大剂量苯妥英钠的清醒病人,可刺激咽部,促使呕吐,然后选用生理盐水+1%~4%鞣酸液洗胃,用硫酸镁导泻,静脉滴注10%葡萄糖液。
(2)严重中毒后,应用丙烯吗啡减轻对呼吸抑制,先静脉注射5~10mg,10~15min后可重复注射,总量不应超过40mg。
(3)有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用阿托品治疗,血压下降用升压药。
(4)如有造血系统障碍现象,可选用维生素B6、维生素B4、核苷酸、鲨肝醇、利血生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5)必要时,可输血、给氧及其他对症疗法。
【药物相互作用】
(1)长期应用对乙酰氨基酚病人应用苯妥英钠可增加肝脏中毒的危险性,而且疗效降低。
(2)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类、含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药、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环孢素、洋地黄类、雌激素、左旋多巴或奎尼丁合用时,这些药物的疗效可降低,因为苯妥英钠诱导肝代谢酶。
(3)长期饮酒可减低苯妥英钠的浓度和疗效,但服苯妥英钠的同时大量饮酒可增加血药浓度;与抗凝剂如香豆素类(特别是双香豆素)或氯霉素、异烟肼、保泰松、磺胺类合用,由于它们可减低苯妥英钠的代谢,所以可能增加苯妥英钠的效果和(或)毒性;与香豆素类抗凝剂合用时,开始可增加抗凝效应,但持续应用时则降低。
(4)与含镁、铝或碳酸钙的制酸剂合用时,可能降低苯妥英钠的生物利用度,制酸药应与苯妥英或苯妥英钠相隔2~3h分开服用。
(5)与口服降糖药或与胰岛素合用时,可能需要注意并调整后两者的用量,因为苯妥英可使血糖升高。
(6)长期应用多巴胺的病人,静脉注射苯妥英钠时,可引起突发性低血压和心率减慢,且认为与后者的用量和吸收速度有关,原则上用多巴胺的病人,需用抗惊厥药时,不宜考虑用苯妥英钠。
(7)静脉注射苯妥英钠与利多卡因或普萘洛尔(心得安)合用时,可能加强心脏的抑制作用。
(8)虽然苯妥英钠消耗体内的叶酸,但增加叶酸反而可降低苯妥英的浓度而削弱对发作的控制。
(9)苯巴比妥或扑米酮对苯妥英钠的影响,变化很大,应经常监测血药浓度,并根据临床情况调整苯妥英钠的用量。
(10)苯妥英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可通过肝代谢诱导酶而降低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据估计1mg/(kg·d)的苯妥英钠可以降低卡马西平血药浓度0.5mg/L。如合并用大量的抗精神病药或三环抗抑郁药可能会诱发癫癎发作,中枢神经抑制可更明显,需调整苯妥英钠用量。
【制剂与规格】片剂:50mg,100mg;注射剂:100mg,250mg。
卡马西平
【药品通用名】卡马西平。
【别名或商品名】酰胺咪嗪,痛惊宁,痛痉宁,叉癫宁,得理多,氨甲酰苯,卡巴咪嗪,Tegretol,Timonil。
【药品英文名】Carbamazepine。
【化学分子式】C15H12N2O。
【性状】白色或几乎白色结晶性粉末;几乎无臭。在氯仿中易溶,在乙醇中略溶,在水或乙醚中几乎不溶。熔点为189~193℃。
【药理作用】
(1)抗癫癎作用:对精神运动性发作最有效,对大发作、局限性发作和混合型癫癎也有效。能减轻精神异常,对伴有精神症状的癫癎尤为适宜。其抗惊厥的机制不全清楚,它可能为通过钠通道灭活效能的增强,限制突触后神经元高频动作电位的发放,以及通过阻断突触前Na+通道和动作电位发放,阻断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调节神经兴奋性,达到抗惊厥之作用。
(2)抗外周神经痛作用:对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疗效较苯妥英钠好,用药后24h即可奏效。
(3)抗利尿作用:可能是由于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所致。
(4)抗躁狂抑郁作用:临床使用证明,本药对躁狂症及抑郁症均有明显治疗作用,也能减轻或消除精神分裂症病人躁狂、妄想症状。
(5)抗心律失常作用:能对抗由地高辛中毒所致的心律失常。能使其完全或基本恢复正常心律。这可能与其有轻度房室传导、降低4相自动除极电位及延长浦氏纤维的动作电位时间有关。此外,还有奎尼丁样膜稳定作用。临床试用证明,对室性或室上性早搏均有效,可使症状消除,尤其是伴有慢性心功能不全者疗效更好。
【药代动力学】口服吸收缓慢而不规则,口服400mg后,4~5h血药浓度达峰,Cmax为8~10mg/L,成人有效治疗血药浓度为4~12mg/L,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为40h(8~55h),口服生物利用度在58%~85%之间,蛋白结合率约为76%。本品经肝脏代谢,并能诱发自身代谢,主要代谢产物为10,11-环氧化卡马西平。t1/2单剂量为25~65h,长期服用由于自身诱导代谢为8~29h,平均12~17h,10,11-环氧化卡马西平的t1/2为5~8h。72%经肾脏排出,28%随粪便排出。
【适应证】临床用于:①抗癫癎;②治疗三叉神经痛及舌咽神经痛;③治疗神经原性尿崩症;④预防或治疗躁狂抑郁症;⑤抗心律失常。
【用法与用量】
(1)治疗癫癎、三叉神经痛:0.3~1.2g/d,分2~4次服用。开始1次100mg,2次/日,以后3次/日。个别三叉神经痛病人剂量可达1~1.2g/d。疗程最短1周,最长2~3个月。
(2)治疗尿崩症:口服,0.6~1.2g/d。
(3)抗躁狂症:剂量为300~600mg/d,分2~3次服,最大剂量1.2g/d。
(4)抗心律失常:口服,300~600mg/d,分2~3次服。
【不良反应】
(1)常见头晕、嗜睡、轻度头痛、复视、共济失调、恶心、呕吐,可通过最初用小剂量逐渐增加药量加以克服。
(2)对骨髓造血系统的抑制,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一过性白细胞减少。
(3)消化道反应有胃部不适、腹疼、腹泻、便秘、食欲缺乏、口干、胃炎、中毒性肝炎。
(4)偶有意识障碍、头痛、视物不清、动眼障碍、失语、异常的不自主运动、周围神经炎、眼球震颤。
(5)皮肤变态反应,包括瘙痒、红斑疹、荨麻疹、Steven-Johnson综合征,对光过敏、皮肤色素的改变、剥脱性皮炎、脱发、多行性红斑、结节性红斑、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皮肤改变。
(6)大剂量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应控制及监测血药浓度。
【注意事项】
(1)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嗜睡、乏力、恶心、呕吐,偶见粒细胞减少、可逆性血小板减少,甚至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肝炎等,故在治疗开始(尤其是第1个月内)应定期检查血象。
(2)偶见变态反应。据报道,有2例病人曾发生严重变态反应,1例为大疱性表皮坏死性松解型药疹,另1例为重型多形性红斑型药疹。需立即停药,并积极进行抗过敏治疗。
(3)可致甲状腺功能减退。
(4)大剂量时,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应控制剂量。
(5)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及初孕妇、授乳妇女忌用,青光眼、心血管严重疾患及老年病人慎用。
(6)长期应用须定期检查血象、肝功能及尿常规。
【中毒抢救】口服过量中毒者,洗胃、给予活性炭及泻药阻止吸收,采取加速排泄的措施,如利尿,仅在严重中毒并有肾功能衰竭时才作透析。小儿严重中毒时可能需换血,须继续观察呼吸、心功能、血压、体温、瞳孔反应、肾和膀胱功能数日。如有呼吸抑制,须作气管插管,给氧进行人工呼吸。血压降低和休克时,抬高双下肢、应用血容量扩张剂及升压药。惊厥需要地西泮或巴比妥类药,但这两类药可能增加呼吸抑制、低血压和昏迷,病人如在过去一周内用过MAOI时,不宜用苯巴比妥。血液异常,如有骨髓抑制的证据,则应停用卡马西平,每天做全血、血小板与网织细胞计数,做骨髓穿刺以观察恢复情况,如有再生不良性贫血发生,则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药物相互作用】
(1)与对乙酰氨基酚合用,尤其是单次超量或长期大量,肝脏中毒的危险增加,后者的疗效则降低。
(2)与香豆素类抗凝药合用,由于卡马西平对肝代谢酶的正诱导,抗凝药的血药浓度降低、t1/2缩短、抗凝效应减弱,应测定凝血酶原时间而调整药量。
(3)与碳酸酐酶抑制药合用,出现骨质疏松的危险性增加,出现早期症状时碳酸酐酶抑制药即应停用,必要时给予相应的治疗。
(4)与氯磺丙脲、氯贝丁酯(安妥明)、去氨加压素、赖氨加压素、垂体后叶素、加压素等合用,可加强抗利尿作用,合用的各药都需减量。
(5)与含雌激素的避孕药、环孢素、洋地黄类(可能地高辛除外)、雌激素、左旋甲状腺素或奎尼丁合用时,由于卡马西平对肝代谢酶的正诱导,这些药的疗效都会降低,用量应作调整,改用仅含孕激素(黄体酮)的口服避孕药。
(6)与多西环素(强力霉素)合用,后者的血药浓度可能降低,必要时需要调整用量。
(7)红霉素与醋竹桃霉素以及右丙氧芬可抑制卡马西平的代谢,引起后者血药浓度的升高,出现毒性反应。
(8)氟哌啶醇、洛沙平、马普替林、噻吨类或三环类抗抑郁药可增强卡马西平的代谢,引起后者血药浓度升高,出现毒性反应。
(9)锂可以降低卡马西平的抗利尿作用。
(10)与MAOI合用,可引起高热和(或)高血压危象、严重惊厥甚至死亡,两药应用至少要间隔14d。当卡马西平用作抗惊厥剂时,MAOI可改变癫癎发作的类型。
(11)卡马西平可以降低诺米芬辛的吸收并加快其消除。
【制剂与规格】片剂:100mg,200mg,400mg;缓释片:200mg,400mg;咀嚼片:100mg,200mg;胶囊剂:200mg;栓剂:125mg,250mg。
奥卡西平
【药品通用名】奥卡西平。
【别名或商品名】确乐多,氧痛惊宁,Trileptal。
【药品英文名】Oxcarbazepine。
【化学分子式】C15H12N2O2。
【性状】本品为白色或淡桔红色结晶性粉末,微溶于氯仿、二氯甲烷、丙酮和甲醇,几乎不溶于乙醇、乙醚和水。熔点为215~216℃。
【药理作用】奥卡西平是卡马西平的10-酮基衍生物。奥卡西平及其在体内的代谢物羟基衍生物均具有抗惊厥活性。其作用可能在于阻断脑细胞的电压依赖性钠通道。此外,也可能通过钾、钙离子通道而起作用。
【药代动力学】口服迅速消化道完全吸收,并代谢为单羟基衍生物,代谢率达70%左右。与食物同用时,增加生物利用度16%。一次口服该药400mg后,最高血药浓度可达17.7mmol/L,峰值时间为4~6h;一次口服600mg,峰浓度达到18.8mmol/L,峰值时间为5.5h。由于该药的血药浓度较低,所以测定t1/2浓度意义不大。本品主要经肾脏排出(94%~97.7%),仅少量(1.9%~4.3%)由消化道排泄。该药与其他抗癫癎药物的相互作用较少,不影响苯妥英钠和丙戊酸钠的药物代谢。
【适应证】本品可单独应用或与其他抗癫癎药合用于治疗局限性及全身性癫癎发作。
【用法与用量】开始剂量为300mg/d,以后可逐渐增量至0.9~3g/d,以达到满意的疗效。小儿可从30mg/(kg·d)开始,逐渐增加。
【不良反应】用药开始时可能出现轻度的不良反应,如乏力、头晕、头痛等,继续用药后这些不良反应可消失。偶见胃肠功能障碍、皮肤潮红、血细胞计数下降等不良反应。总体说,不良反应较轻,而且为一过性。由于不良反应需要停药者,仅占1%~9.5%。
【药物相互作用】
(1)与其他抗癫癎药物合并应用时,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通过肝药酶诱导剂,使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的t1/2缩短至14h以下;相反,与丙戊酸钠的代谢,可使t1/2延长至59~60h,因此,与丙戊酸钠合用时,剂量应减为半量。当用本品替代卡马西平时,因二者氧化代谢作用不同,本品可提高其他抗癫癎药物的血药浓度,如使丙戊酸和苯妥英钠的血药浓度分别提高20%~30%和25%,因此在用本品替代卡马西平并与其他抗癫癎药物合用时,须监测其他抗癫癎药物的血药浓度,以防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2)本品如与避孕药炔雌醇同时服用,则会降低雌激素的血药浓度,并可能引起大出血和降低避孕效果;和孕激素类药左炔诺孕酮联用时,左炔诺孕酮的生物利用度降低32%。
(3)本品在CYP3A同工酶的诱导作用下,加速钙通道阻滞剂二氢吡啶的肝脏代谢,而使非洛地平的生物利用度降低28%。
【制剂与规格】片剂:300mg,600mg。
加巴喷丁
【药品通用名】加巴喷丁。
【别名或商品名】Neurontin。
【药品英文名】Gabapentin。
【化学分子式】C9H17NO2。
【性状】白色结晶性固体,易溶于水、酸性及碱性溶液。熔点为162~166℃。
【药理作用】本品为人工合成的氨基酸,抗癫癎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它与GABA没有相互作用,不代谢为GABA或GABA协同剂,亦不抑制GABA的再吸收与降解,而是认为它随Na+依赖通道通过肠黏膜和血脑屏障,结合于谷氨酸占优势的大脑皮质(新皮层)第1、2层、海马的树状突、小脑的分子层,影响神经细胞膜的氨基酸转运而起到抑制效应。本品具有明显抗癫癎作用,对部分性癫癎发作和继发全身性强直-阵挛性癫癎发作有效。小剂量时有镇静作用,并可改善精神运动性功能。
【药代动力学】口服易吸收,并迅速通过血脑屏障。2~3h达血药峰浓度。生物利用度与剂量有关,口服单剂量300mg时,生物利用度为60%;但剂量增加,生物利用度反而降低。广泛分布于全身,在胰腺、肾脏分布尤多。最后由肾脏排出。t1/2为5~7h。肾脏损伤时,其排泄减慢。不与血浆蛋白结合。与其他抗癫癎药(丙戊酸、苯巴比妥、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和避孕药不相互干扰。
【适应证】适用于12岁以上发生的,伴或不伴继发全身性发作的部分发作癫癎病人。常与其他抗癫癎药物合用,为主要辅助剂。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200~600mg,3次/日,肾功能不良者须减少剂量。停药应渐停。
【不良反应】
(1)常见不良反应有共济失调、站立不稳、眼球震颤(持续性、不定方向、伸缩性、旋转性眼球运动)。这些反应轻微,且继续服药可减轻。
(2)可使某些癫癎发作加重,故对包括失神性发作在内的混合性癫癎慎用。
【注意事项】
(1)用药之前,应当注意对加巴喷丁是否过敏。
(2)肾功能减退和老年病人,应注意减少药物剂量,减量标准应与肌酐清除率成比例。
(3)制酸剂能减少加巴喷丁的吸收在20%以上,因此必须在服制酸剂2h后服用。
(4)加巴喷丁口服后,可出现假性蛋白尿和白细胞减少。
(5)如换药或停药应逐渐减量,至少在1周内逐步进行。
【药物相互作用】
(1)与乙醇或其他中枢神经抑制剂联合应用时,将增加中枢抑制作用。
(2)与制酸剂联合应用,减少药效20%。
【制剂与规格】胶囊剂:100mg,300mg,400mg。
苯巴比妥
【药品通用名】苯巴比妥。
【别名或商品名】鲁米那,Luminal。
【药品英文名】Phenobarbital。
【化学分子式】C12H12N2O3。
【性状】白色有光泽的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饱和水溶液呈酸性反应。在乙醇或乙醚中溶解,在氯仿中略溶,在水中极微溶解,在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中溶解。熔点为174.5~178℃。
【药理作用】本药为长效巴比妥类,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具有抗癫癎作用,对癫癎大发作与局限性发作及癫癎持续状态有良效;对癫癎小发作疗效差;而对精神运动性发作则往往无效,且单用本药治疗时还可能使发作加重。其抗癫癎作用机制在于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单突触和多突触传递,也增加运动皮质的电刺激阈值,从而提高了发作的阈值;抑制放电冲动从致癎灶向外扩散。本品还有增强解热镇痛药之作用,并能诱导肝脏微粒体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促进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降低血浆胆红素浓度,治疗新生儿脑核性黄疸。
【药代动力学】口服易由消化道吸收,服后0.5~1h起效。作用持续时间平均为10~12h。吸收后分布于体内各组织,脑组织内浓度最高,并能透过胎盘。蛋白结合率为40%(20%~45%)。t1/2成人为50~144h,小儿为40~70h,肝、肾功能不全时t1/2延长。一般服药后2~18h血药浓度达峰值。有效血药浓度为10~40mg/L,超过40mg/L即可出现毒性反应。约65%被吸收的苯巴比妥在肝脏代谢,转化为羟基苯巴比妥,大部分与葡萄糖醛酸或与硫酸盐结合,而后经肾随尿排出,有27%~50%以原形从尿中排出。
【适应证】用于:①镇静,如焦虑不安、烦躁、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功能性恶心、小儿幽门痉挛等症;②催眠,偶用于顽固性失眠症,但醒后往往有疲倦、思睡等后遗效应;③抗惊厥,常用于中枢兴奋药中毒或药热、破伤风、脑炎、脑出血等病引起的惊厥;④抗癫癎,用于癫癎大发作的防治,出现作用快,也可用于癫癎持续状态;⑤麻醉前给药;⑥与解热镇痛药配伍应用,以增强其作用;⑦治疗新生儿脑核性黄疸。
【用法与用量】
(1)口服:常用量,1次15~150mg,30~200mg/d;极量,口服,1次250mg,500mg/d。皮下、肌内或缓慢静脉注射:常用量,1次100~200mg,1~2次/日;极量,1次250mg,500mg/d。
(2)镇静、抗癫癎:每次15~30mg,3次/日。
(3)催眠:每次30~90mg,睡前服。
(4)抗惊厥:肌内注射其钠盐,每次100~200mg,必要时4~6h后重复1次。
(5)麻醉前给药:术前0.5~1h肌内注射100~200mg。
(6)癫癎持续状态:肌内注射1次100~200mg。
【不良反应】
(1)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精神不振、嗜睡,长期应用可出现抑郁、淡漠、反应迟钝、易激惹、多动、攻击行为。
(2)对儿童影响智力发育,引起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学习能力也下降。
(3)对脊髓有抑制作用,可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
(4)长期应用可产生依赖性,突然停药可产生戒断症状、焦虑不安,震颤、意识混乱,甚至加重发作,引起持续状态。
【注意事项】
(1)用药后可出现头晕、困倦等后遗效应,久用可产生耐受性及依赖性。多次连用应警惕蓄积中毒。
(2)少数病人可出现皮疹、高热、剥脱性皮炎等变态反应。
(3)长期用于治疗癫癎时不可突然停药,以免引起癫癎发作,甚至出现癫癎持续状态。
(4)一般应用5~10倍催眠量时可引起中度中毒,10~15倍则重度中毒,血浓度高于80~100mg/L时,有生命危险。急性中毒症状为昏睡,进而呼吸浅表,通气量大减,最后呼吸衰竭而死亡。
(5)对严重肺功能不全(如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及颅脑损伤呼吸中枢受抑制者慎用或禁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肝硬化者禁用。
(6)本品或其他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的急救:口服本品未超过3h者,可用大量温生理盐水或1∶2000的高锰酸钾溶液洗胃(注意防止液体流入气管内,以免引起吸入性肺炎)。洗毕,再以10~15g硫酸钠(忌用硫酸镁)导泻。并给碳酸氢钠或乳酸钠碱化尿液,减少在肾小管中的重吸收,加速药物排泄。亦可用甘露醇等利尿剂增加尿量,促进药物排除。又因呼吸抑制所致的呼吸性酸中毒时,可促进药物进入中枢,加重中毒反应,因此保证呼吸道通畅尤为重要,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吸氧或人工呼吸。亦可适当给予中枢兴奋药。血压偏低时,可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或低分子右旋糖酐。
【药物相互作用】苯巴比妥为肝药酶诱导剂,因此可使双香豆素、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睾丸酮、雌激素、孕激素、口服避孕药、氯丙嗪、氯霉素、多西环素、灰黄霉素、地高辛、洋地黄毒苷及苯妥英钠等药,合用时代谢加速,疗效降低;也可使在体内活化的药物作用增加,如环磷酰胺等。
【制剂与规格】片剂:10mg,15mg,30mg,100mg;注射剂:50mg,100mg,200mg。
拉莫三嗪
【药品通用名】拉莫三嗪。
【别名或商品名】Lamictal。
【药品英文名】Lamotrigine。
【化学分子式】C9H7C12N5。
【性状】白色至淡米色粉末,pka为5.7。微溶于水(0.17g/L,25℃)和0.1mol/LHCl(4.1g/L,25℃)。熔点为167~169℃。
【药理作用】本品为苯基三嗪类化合物,是一种新型的抗癫癎药。它是为电压门钠通道阻滞剂,通过减少钠通道的钠内流增加神经元稳定性,在体外培养神经元中,可以抑制谷氨酸诱发的爆发性放电;阻滞癫癎灶快速放电和快速去极化,但不影响正常神经兴奋传导。动物实验中,抗惊厥作用与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阻滞电惊厥和戊四氮导致的抽搐相似。实验证明,本品可抑制戊四氮和电刺激所致的惊厥,缩短病灶、皮质和海马区兴奋后的放电时间,对抗部分和全身性癫癎发作,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脑内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的释放,产生抗癫癎作用。
【药代动力学】本品口服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可达98%。健康人和癫癎病人单剂量服用后,0.5~5.0h达血药峰浓度,平均2.0~3.0h。t1/2为6.4~30.4h,平均12.6h,若在服用丙戊酸钠基础上加服本品者,t1/2可延长至11.2~51.6h,平均为27h。表观分布容积为0.9~1.3L/kg。本品口服后与血浆蛋白结合,结合率为55%。通过葡萄糖醛酸结合而代谢,94%通过肾脏排泄,其中10%为药物原形,2%通过大便排泄。代谢物没有生物活性。
【适应证】主要用于其他抗癫癎药不能控制的部分性和全身性癫癎发作的辅助治疗。
【用法与用量】口服:宜从小剂量开始,50mg/d,治疗2周后,增加剂量至50~100mg,2次/日,维持治疗。服用其他抗癫癎药的病人,开始剂量为50mg,2次/日,维持量为100~200mg,2次/日。2周岁以上儿童,开始剂量为2mg/(kg·d),维持量为5~15mg/(kg·d)。若与丙戊酸钠合用,开始剂量0.5mg/(kg·d),维持量每日1~5mg/(kg·d)。如症状得到控制,应尽量用小剂量。有效血浓度范围暂定1~4mg/L。
【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头痛、视物模糊、眩晕、共济失调等。偶见皮疹,反应不严重时,可不撤药。罕见血管神经性水肿和Stevens-Johnson综合征。
【注意事项】①妊娠早期妇女不宜用;②过敏体质者忌用;③年老、体弱者剂量减半开始;④与其他抗癫癎药物合用时将改变药物代谢;⑤能与眼睛及全身其他色素组织结合,使眼睛和皮肤组织中毒;⑥肝、肾功能损害者,给药剂量应当减少,因为t1/2将明显延长。血液透析者t1/2亦可延长至58h。
【药物相互作用】①在服用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的病人中加服拉莫三嗪,它们的相互作用不明显,互不影响稳态血药浓度;②在服用丙戊酸钠病人中加服拉莫三嗪后,引起丙戊酸钠浓度降低;③在服用拉莫三嗪的基础上加服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将分别降低它们的稳态血药浓度45%~54%和40%。加服丙戊酸钠则增加拉莫三嗪的稳态浓度约40%;④对乙酰氨基酚可加速本品排泄。
【制剂与规格】片剂:25mg,100mg,150mg,200mg。
唑尼沙胺
【药品通用名】唑尼沙胺。
【别名或商品名】唑利磺胺,佐尼沙胺,Aleviatin,Fenisoxine,Excegran。
【药品英文名】Zonisamide。
【化学分子式】C8H8N2O3S。
【性状】从乙酸乙酯中得到白色至微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异臭,味苦。极易溶于丙酮,略溶于甲醇、乙醇,不溶于水、乙醚和氯仿。
【药理作用】本品对电抽搐或戊四氮诱发的癫癎模型的强直性惊厥有抑制作用,其作用相似于苯妥英钠及卡马西平,且持续时间长,对癫癎病灶的异常放电有抑制作用。由于结构中有磺酰胺基,故对碳酸酐酶有抑制作用。本品毒性低,长期毒性试验表明无严重毒性反应,只有轻微肝、肾影响,停药后可恢复。给大鼠等服高剂量时,发现有与其他抗癫癎药大体相同的致畸作用,抗原试验、变异原试验及致癌试验均为阴性。
【药代动力学】本品口服易吸收,5~6h达血药峰浓度,t1/2为60h。反复用药无蓄积性。经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最终自肾脏排泄。服用14h后有29%~48%以原形排出,主要代谢产物为葡萄糖醛酸复合物,占12%~19%。
【适应证】癫癎大发作、小发作、局限性发作、癫癎持续状态及精神运动性发作。
【临床评价】选择未曾治疗的病人和对酰胺咪嗪以外的抗癫癎药无效的病人,以酰胺咪嗪为对照药,本药开始剂量为100mg/d,对照组为200mg/d,慢慢加大剂量,共治疗16周,本药的平均剂量为310~330mg/d,对照药为560~600mg/d,结果表明,本药的改善率为81.8%,对照组为70.7%,两组无显着性差异,但本药效果较好,安全性较大。
另选择未曾治疗和用丙戊酸钠以外抗癫癎药无效,且每月发作4次以上的儿童癫癎病人。以丙戊酸钠为对照药,本药最初2.0mg/(kg·d)(分1~2次)渐增至8~10mg/(kg·d),对照组分别为0.4~1.2g/d(分2~3次),治疗8周后,两组的有效性、改善率及安全度均无显着差异。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最初100~200mg/d,分1~3次服。在1~2周内增至200~400mg/d,分1~3次服。一日最大剂量为600mg。小儿最初剂量为2~4mg/(kg·d),分1~3次服。在1~2周内增至4~8mg/(kg·d),分1~3次服。最大剂量为12mg/(kg·d)。
【不良反应】①皮肤:罕见皮肤黏膜眼综合征;②过敏症:偶见发疹、瘙痒感等;③精神神经系统:偶有倦怠、焦躁、抑郁、幻觉、幻听、头重、头痛、眩晕、平衡障碍等;④消化系统:偶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胃痛、腹泻等;⑤血液:偶见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⑥肝脏:偶见AST、ACT、ARP、γ-GT值上升;⑦肾脏:罕见急性肾功能不全,BUN上升,偶见蛋白尿;⑧其他:偶有复视、视觉异常、眼跳、体重减少、发热、发汗、口内炎等。
【注意事项】连续用药不可急剧减量或突然停药,必须逐渐减量。服药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及血象。本品可引起注意力及反射运动能力降低,故司机、操作者慎用。孕妇禁用,哺乳期妇女慎用。
【制剂与规格】片剂:100mg;散剂:1g∶200mg。
扑米酮
【药品通用名】扑米酮。
【别名或商品名】去氧苯比妥,密苏林,扑癎酮,Mysoline,PRM。
【药品英文名】Primidone。
【化学分子式】C12H14N2O2。
【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味微苦,无臭,微溶于乙醇,几乎不溶于水、丙酮、苯。
【药理作用】作用与苯巴比妥相似,但作用及毒性均较低。对癫癎大发作及精神运动性发作有效。
【药代动力学】口服用1g量,15%氧化成苯巴比妥,产生治疗范围内的苯巴比妥血浓度,其治疗作用就是由代谢物苯巴比妥产生的。口服后迅速由胃肠道吸收,通过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分泌于乳汁,有效血药浓度为5~10mg/L,t1/2约为10h,在24h内有60%~80%自尿排出。
【适应证】主要用于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和复杂部分性发作或单纯部分性发作,特别是对复杂部分性发作有效。临床可单药应用或与其他抗癫癎药合并使用。在与其他抗癫癎药合并使用时,本品转变为苯巴比妥的含量明显增加,其中与苯妥英钠合用效果最好,与苯巴比妥合用无意义。本品对失神发作无效。
【用法与用量】口服:开始每次50mg,1周后渐增至每次250mg,500~750mg/d。总量不超过1.5g/d。儿童12.5~25mg/(kg·d),分2~3次服。
【不良反应】不良反应近似于苯巴比妥,但以困倦、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复视和眼球震颤等多见。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巨红细胞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及淋巴系统疾病。
【注意事项】
(1)对巴比妥类过敏者,对本品也可过敏。
(2)本品能通过胎盘,可能致畸,因此癫癎病人怀孕后,应尽量减少合并用药,否则胎儿致畸的可能性增大。通过胎儿肝酶诱导,本品可导致维生素K缺乏,在妊娠最后一个月应补充维生素K,防止新生儿出血。
(3)本品可从乳汁分泌,以致婴儿中枢神经受到抑制或嗜睡。
(4)下列情况应慎用:①肝、肾功能损害;②可引起多动的病情加重;③哮喘、肺气肿或其他可能加重呼吸困难或气道不畅等呼吸系统疾患;④有卟啉病者能引起新的发作。
(5)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不宜与苯巴比妥合用。
(6)用药期间应注意检查全血细胞计数,定期测定扑米酮及其代谢产物苯巴比妥的血药浓度。
【药物相互作用】
(1)饮酒、全麻药、具有中枢神经抑制作用的抗高血压药、其他中枢神经抑制药、注射用硫酸镁与本品合用时,可增加上列药物或扑米酮对中枢神经活动或呼吸的抑制,用量需调整。
(2)与抗凝药、皮质激素、洋地黄、地高辛、盐酸多西环素或三环类抗抑郁药合用时,由于苯巴比妥对肝代谢酶的诱导,使这些药物代谢增快而降低疗效。
(3)与MAOI合用时,扑米酮的代谢处于抑制状态,血药浓度升高,有可能出现中毒。
(4)与灰黄霉素合用,后者的吸收发生障碍,疗效降低。
(5)扑米酮可增加维生素C由肾排出,由于肝微粒体酶的正诱导,可使维生素D的代谢加快。本品可减低维生素B12自胃肠道吸收。
(6)与垂体后叶素合用,有增加心律失常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危险。
(7)卡马西平与本品合用,由于本品的代谢产物苯巴比妥对肝代谢酶的正诱导,卡马西平的疗效降低。反之,卡马西平也可通过同样的酶诱导,使本品的代谢加快而疗效降低,因此两药合用应测定血药浓度。
(8)与其他抗癫癎药合用,由于代谢的变化而引起癫癎发作的形式改变,需及时调整用量。
(9)与丙戊酸钠合用,可以增加本品的血药浓度,导致中枢神经的抑制和中毒,这是由于蛋白结合的竞争和代谢的减慢。同时丙戊酸钠的t1/2可能缩短,应按需调整扑米酮的用量。
【制剂与规格】片剂:50mg,100mg,250mg。
氨己烯酸
【药品通用名】氨己烯酸。
【别名或商品名】Sabril,GVG。
【药品英文名】Vigabatrin。
【化学分子式】C6H11NO2。
【性状】从乙醇或2-丙醇中得到结晶。
【药理作用】本品具有抗癫癎作用,其作用机制为不可逆地抑制GABA及转移酶(GABA-T),提高脑内GABA浓度而发挥作用。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氨己烯酸是治疗重症癫癎有效而安全的一种抗癫癎药,并对智力障碍的癫癎病人亦有效。
【药代动力学】本品口服吸收迅速,食物不影响其吸收速度。服药2h后达血药峰浓度,t1/2为5~7h,单剂服用1~3g,药代动力学呈剂量-药效线性关系,表现分布容积约为0.8L/kg,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2%±11%。食物对本品的吸收速度影响轻微,但老年和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吸收有所延缓。本品主要以原形从尿中排泄。本品不与蛋白结合,似不会发生药物置换反应,也无酶诱导作用。
【适应证】本品适用于治疗顽固性部分性癫癎发作,尤其对顽固性儿童癫癎发作适用。
【临床评价】在采用双盲的安慰剂对照交叉法的6次短期试验中,131例病人给予本品3g/d,有50%以上人病人的发病率至少减少一半,对局部癫癎综合征(complex partial seizures)本品也具有良好的效果。
对抗药的癫癎病人用本品进行了长期多中心的研究,89例难治的局部癫癎综合征病人,给予本品首次剂量1g/d,随后视需要和反应情况递增,但最大剂量不宜超过4g/d或50mg/(kg·d)。癫癎发病率平均每月从11次减少到5次,51%的病人发病率减少了50%或超过50%。对66例病人随访6~54个月效果维持良好,仅有11例病人偶有突发性癫癎发作。
对135例患癫癎的儿童给予本品40~80mg/(kg·d),有11例得到痊愈,37%的病人发病率减少了50%以上。与成人一样,本品对治疗儿童局部癫癎发作也显示了极好的效果。
本品治疗弱智病人的癫癎也取得了成功。为了验证长期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对254例难治的癫癎病人进行了长期的多中心试验,某些病人用本品治疗2年以上,临床反应和生物耐受性极好。75%的病人无不良反应,因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的低于1.6%,镇静作用及体重增加通常轻微而短暂。
【用法与用量】成人2g/d,可分1次或2次服用。饭前或饭后均可,也可配合电疗。可视需要和反应递增0.5~1g,但不得超过4g/d。3~9岁儿童1g/d,9岁以上2g/d。肾功能不全病人,需视病情减量。
【不良反应】可有嗜睡、共济失调、头痛、头晕、情绪激动、记忆障碍、体重增加及轻微胃肠不适感,但绝大部分病人未见到这些不良反应。镇静作用随治疗的进行而减轻,肌阵挛癫癎病人发病次数可能增加。儿童可能出现兴奋和焦虑。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也不推荐用于哺乳期妇女。如停用本品应逐渐减少剂量,在2~3周后停药。老年及肌酐清除率低于60ml/min的病人应慎用,对所有服用本品的病人密切监视其对神经功能的不良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合用本品时,可使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和扑米酮的血药浓度分别降低20%、7%和11%。当本药与苯妥英钠合用时,苯妥英钠剂量需增加(但苯巴比妥和扑米酮与本品合用时,不需增加剂量)。
【制剂与规格】片剂:500mg。
丙戊酸钠
【药品通用名】丙戊酸钠。
【别名或商品名】二丙基乙酸钠,α-丙基戊酸钠,敌百痉,抗癫灵,Dipropylacetate,VPA。
【药品英文名】Sodium Valproate。
【化学分子式】C8H15NaO2。
【性状】白色结晶性粉末或颗粒,味微涩;有强引湿性。在水中极易溶解,在甲醇或乙醇中易溶,在丙酮中几乎不溶。
【药理作用】本品为一种不含氮的广谱抗癫癎药,GABA转氨酶抑制剂。其抗癫癎机制主要与其增加脑内GABA含量。其作用主要是抑制了GABA-T的活性有关,试验证明本品对于GABA-T和谷氨酸脱羧酶(GAD)均有抑制作用,但前者作用强。另外,有学者认为本品对琥珀酸半醛脱氢酶(SSAD)也有抑制作用,可使动物脑内的GABA含量增加。
【药代动力学】口服吸收快而完全,1~4h达血药峰浓度,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在血中大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其结合率为80%~94%,脑脊液中的浓度为血浆浓度的10%。有效血药浓度为67~82mg/L。主要经肝脏代谢,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由肾排出。癫癎病人的t1/2约为15h。
【适应证】多用于其他抗癫癎药无效的各型癫癎病人,尤以小发作为最佳。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1次200~400mg,400~1200mg/d。小儿20~30mg/(kg·d),分2~3次服用。一般宜从低剂量开始。原服用其他抗癫癎药者,可合并应用,也可渐减少原药量,视情况而定。
【不良反应】
(1)对肝功能有损害,可造成中毒性肝炎,有致死的报告。
(2)神经系统方面的反应有嗜睡、平衡失调、疲乏、精神不集中、视物模糊、不安、震颤。
(3)胃肠道反应有恶心、呕吐,饭后服药或减少剂量可消失。另外,还可出现饮食增多,体重增加。
(4)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血时间延长。
【注意事项】
(1)常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如厌食、恶心、呕吐。
(2)极少数病人出现淋巴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脱发、思睡、无力、共济失调。
(3)少数病人出现肝脏毒性,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氨基转移酶升高。国外有中毒致死病例报道,多死于肝功能衰竭,多数死亡发生于儿童。用药期间或停药后一段时间内,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如发现肝功能有变化,应及时停药并加以处理。
(4)孕妇慎用。由于本品有一定毒不良反应,应控制使用,限用于对其他抗癫癎药治疗无效病例。
(5)用药期间避免饮酒。
【药物相互作用】
(1)饮酒可加重镇静作用。
(2)全麻药或中枢神经抑制药与丙戊酸钠合用,前者的临床效应可更明显。
(3)与抗凝药如华法林或肝素等,以及溶血栓药合用,出血的危险性增加。
(4)与阿司匹林或双嘧达莫合用,可由于减少血小板凝聚而延长出血时间。
(5)与苯巴比妥类合用,后者的代谢减慢,血药浓度上升,因而增加镇静作用而导致嗜睡。
(6)与扑米酮合用,也可引起血药浓度升高,导致中毒,必要时需减少扑米酮的用量。
(7)与氯硝西泮防治失神发作时,曾有报道少数病例反而诱发失神状态。
(8)与苯妥英钠合用时,因与蛋白结合的竞争可使两者的血药浓度发生改变,由于苯妥英钠浓度变化较大,须经常测定。但是否需要调整剂量应视临床情况与血药浓度而定。
(9)与卡马西平合用,由于肝药酶的诱导而导致代谢加速,可使二者的血药浓度和t1/2降低,故须监测血药浓度以决定是否需要调整用量。
(10)与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合用时,有潜在肝脏中毒的危险。有肝病史者长期应用须经常检查肝功能。
(11)与氟哌啶醇、洛沙平、马普替林、MAOI、吩噻嗪类、噻吨类和三环类抗抑郁药合用,可以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降低惊厥阈和丙戊酸的效应,须及时调整用量以控制发作。
【制剂与规格】片剂:100mg,200mg;糖浆剂:50g/L。
丙戊酸镁
【药品通用名】丙戊酸镁。
【药品英文名】Magnesium Valproate。
【化学分子式】C16H30MgO4。
【性状】白色或类白色结晶粉末;无臭,味微涩。易溶于水、乙醇,不溶于乙醚、丙酮、石油醚。
【药理作用】本品为广谱抗癫癎药,其作用机制一般认为可使脑内和神经末梢GABA都升高。丙戊酸类药及其丙戊酸代谢物,即抑制GABA降解,又增加GABA合成。而GABA又可抑制脑的惊厥放电的传播。本品还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抗氯化钡致大鼠心律失常作用与丙戊酸钠相似,抗哇巴因致大鼠心律失常作用较后者强,也较静脉注射MgSO4强。
【药代动力学】口服吸收迅速且完全,血浆药物浓度达峰时间为1.7h,每日剂量和血浆水平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抗癫癎的有效血浆浓度为40~100mg/L。吸收后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动物实验表明,丙戊酸可迅速分布于全身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口服10min后即可在鼠的血、肌肉、肝和脑内测出丙戊酸,脑中分布相当均匀,小脑白质比皮质多。血浆t1/2为8.25h。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0%~95%。主要在肝脏进行代谢,大部分随尿液排出,少量由大便和呼吸排出。
【适应证】用于各型癫癎。以典型失神性及强直-阵挛性发作疗效最好,对婴儿痉挛也有疗效。
【用法与用量】口服:抗癫癎,小剂量开始,200mg,2~3次/日,逐渐增加至300~400mg,2~3次/日。抗躁狂,小剂量开始,200mg,2~3次/日,逐渐增加至300~400mg,2~3次/日。最高剂量不超过1600mg/d。6岁以上儿童按体重20~30mg/(kg·d),分3~4次服用。
【不良反应】常见有恶心、呕吐、畏食、腹泻等。少数可出现嗜睡、震颤、共济失调、脱发、异常兴奋与烦躁不安等。偶见过敏性皮疹、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聚集抑制引起异常出血、白细胞减少或中毒性肝损害。常规剂量不会导致血浆镁浓度异常。
【药物相互作用】
(1)本品能抑制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扑米酮、乙琥胺的代谢,使血药浓度升高。
(2)本品与氯硝西泮合用可引起失神性癫癎状态,不宜合用。
(3)制酸药可降低本品的血药浓度。
(4)阿司匹林能增加本品的药效和毒性作用。
(5)与抗凝药如华法林或肝素等、以及溶血栓药合用,出血的危险性增加。
(6)与卡马西平合用,由于肝酶的诱导而致药物代谢加速,可使二者的血药浓度和t1/2降低。
(7)与氟哌啶醇及噻吨类、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三环类抗抑郁药、MAOI合用,可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降低惊厥阈和丙戊酸的抗惊厥效应。
【注意事项】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肾功能衰竭病人要通过监测血药浓度来控制药量。本品可致尿糖假阳性。出现意识障碍、肝功能异常、胰腺炎等严重不良反应时,应停药。本品发生不良反应往往与血药浓度过高(>120mg/L)有关,故建议有条件的医院,最好进行血药浓度检测。血小板减少症病人慎用。白细胞减少与严重肝脏疾病者禁用。孕妇禁用。本品可泌入乳汁,哺乳期妇女使用本品期间应停止哺乳。6岁以下儿童禁用。老年病人用药视病情酌情减量。
【药物过量】早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畏食等消化道症状,继而出现肌无力、四肢震颤、共济失调、嗜睡、意识模糊或昏迷。一旦发现中毒征象,应立即停药,并依病情给予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
【制剂与规格】片剂:100mg,200mg。
丙戊酰胺
【药品通用名】丙戊酰胺。
【别名或商品名】丙缬草酰胺,二丙基乙酰胺,癫健安。
【药品英文名】Valpromide。
【化学分子式】C8H17NO。
【性状】白色针状结晶,无臭,味苦。不溶于水,溶于沸水,易溶于乙醇。熔点为125.5~126℃(同时升华)。
【药理作用】动物实验证明本品抗戊四氮惊厥作用为丙戊酸钠的2倍。临床试用于多种类型癫癎均有较好的疗效。本品为一种抗癫癎谱广,作用强,见效快而毒性较低的新型抗癫癎药。
【药代动力学】口服后在肠内先转化为丙戊酸再被吸收,故吸收比丙戊酸钠慢,服后8h血药浓度达峰值,t1/2平均15h。有效血药浓度范围为50~100mg/L。
【适应证】临床试用于多种类型癫癎均有较好的疗效。本品为一种抗癫癎谱广、作用强、见效快而毒性较低的新型抗癫癎药。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0.6~1.2g/d,分3次服,儿童10~30mg/(kg·d),分次服用。
【不良反应】少数人服药后有食欲缺乏、恶心、头昏、头痛、乏力及皮疹等反应,大多于1周后自行消失。
【药物相互作用】同丙戊酸钠。
【制剂与规格】片剂:100mg,200mg。
舒噻美
【药品通用名】舒噻美。
【别名或商品名】硫噻嗪,舒噻嗪,磺斯安,苯磺胺二氧四氢噻嗪,Sult hiame,Ospolot。
【药品英文名】Sultiame。
【化学分子式】C10H14N2O4S2。
【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味微苦,无臭。几乎不溶于水(1∶2000),微溶于乙醇(1∶350)、氯仿(1∶700)、乙醚(1∶500)及酸,易溶于碱。
【药理作用】本品为强效的碳酸酐酶抑制剂。其抗癫癎作用可能由于其强大的抑制脑内碳酸酐酶,使脑细胞外、内比率增大,而稳定细胞膜,达到良好的抗癫癎作用。本品具有抗癫癎作用,除小发作外,对其他各型癫癎均有效,其中对精神运动性发作、局限性发作和运动过度行为的控制较对大发作更为有效。
【药代动力学】口服易吸收,口服1~5h血药浓度达高峰;24h内约60%以原形排出,其余以无抗癫癎活性的代谢物经肾排泄。
【适应证】主要用于精神运动性发作,也可用于局限性发作或大发作的控制。常与其他抗癫癎药合用。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200mg,3次/日,如与其他抗癫癎药合用,则开始每次100mg,2次/日。如果准备改为单用本药,则应在6周内逐渐撤去其他抗癫癎药。儿童:每次剂量,1岁,25mg;2~5岁,100mg;6~12岁,200mg;3次/日。如已使用其他抗癫癎药,加用本品,开始时宜用1/3量。
【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共济失调、厌食、面部和肢端感觉异常;因酸中毒而常发生呼吸过度、呼吸困难,尤以儿童为多见。也可见头痛、头晕、呕吐、体重减轻及精神方面的改变。偶见腹痛、流涎、失眠、白细胞减少及癫癎持续状态。
【注意事项】孕妇、肝、肾功不全者慎用。服药期间应注意查血象。
【药物相互作用】与苯妥英钠伍用时,由于其干扰肝脏苯妥英钠代谢,致使体内药物蓄积,要防止中毒。
【中毒与解救】药物过量可出现剧烈头痛、共济失调、过度呼吸、低血、定向障碍、代谢性酸中毒等。急性过量应予洗胃或催吐,对症治疗,输液并加入碳酸氢钠,以纠正酸中毒和促使排出本药。
【制剂与规格】片剂:50mg。
乙琥胺
【药品通用名】乙琥胺。
【别名或商品名】柴伦丁,柴浪丁,Zarontin,Ethymal。
【药品英文名】Ethosuximide。
【化学分子式】C7H11NO2。
【性状】白色或微黄色粉末或蜡状固体,几乎无臭、味微苦。有吸湿性。在乙醇或氯仿中极易溶解,在水中易溶。熔点为43~47℃。
【药理作用】本品为T型钙通道阻断剂,抑制血脑神经元的低闭值的T型钙流。动物实验证明,本药对戊四氮引起之惊厥有明显对抗作用。本品对癫癎小发作疗效好,不良反应小。作用机制不详,有人提出乙琥胺可能是通过增强中枢抑制性递质GABA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增加脑内氯化物电导,从而增加细胞抑制而抗癫癎。
【药代动力学】口服吸收快而完全,分布到除脂肪以外的全身其他组织。1次给药后1~4h可达血药浓度峰值。连续用药7d可达稳态血浓度。有效血药浓度为40~100mg/L,很少与血浆蛋白结合,可迅速通过血脑屏障。长期用药时,在脑脊液中的浓度与血浆中相似。在体内部分经肝代谢,以原形及肝脏代谢物共同自尿排出体外。成年人的t1/2约为60h;儿童者约为30h。
【适应证】主要用于失神性小发作。
【用法与用量】开始量,3~6岁为1次250mg,1次/日。6岁以上的儿童及成人,1次250mg,2次/日。以后可酌情渐增剂量,6岁以下,1g/d。6岁以上儿童及成人,1.5g/d。一般是每4~7d增加250mg,至满意控制症状而不良反应最小为止。
【不良反应】①消化道反应,厌食、恶心、呕吐;②神经系统,头痛、头晕、困倦、昏睡、心快、呃逆;③精神异常,焦虑、抑郁、攻击行为、多动、幻听;④皮肤变态反应,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行性红斑;⑤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偶有再障的报告。
【注意事项】①不良反应较小,常见的是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其次眩晕、头痛、嗜睡、幻觉及呃逆;偶见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时可引起肝、肾损害。故用药时需注意检查血象及肝肾功能。②个别病人可出现荨麻疹、红斑狼疮等变态反应,应立即停药。对本药过敏者禁用。③对大、小发作混合型癫癎的治疗应合用苯巴比妥或苯妥英钠。④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慎用。⑤为减少胃部刺激,可与食物或牛奶同服。⑥停药时须逐步减量,以免失神状态出现。
【中毒临床表现】①胃肠道反应为最常见,包括厌食、恶心、呕吐等。②神经系统,可有嗜睡、欣快、眩晕、头痛、疲倦,偶见锥体外系反应及畏光,原有精神病史者可有不安、焦虑、冲动行为、注意力不集中等。③造血系统,偶见各种白细胞减少,粒细胞或血小板减少、巨幼红细胞增多,严重者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④个别人可出现麻疹、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紫癜红斑病。
【中毒抢救】一旦出现血象异常,应立即停药,并用促白细胞增生药、维生素B4、维生素B6、利血生、鲨肝醇等治疗。
【药物相互作用】①乙琥胺与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氨茶碱、乳酸钠等)合用时,可减慢本药自肾的排出,使血浓度增高,作用增强;与酸性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合用时,加速排泄,降低疗效。故需适当调整剂量。②与氟哌啶醇合用时,可改变癫癎发作形式和频率,同时氟哌啶醇血浓度降低。③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及酚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合用时,抗惊厥药效降低。④与其他抗惊厥药物合用时,相互作用不明显。偶有使苯妥英钠血浓度增高的报告。与卡马西平合用时,两者代谢均可增快而使血药浓度降低。
【制剂与规格】胶囊剂:250mg;糖浆剂:100ml∶5g。
氯硝西泮
参见下部第十二章第二节抗焦虑药。
劳拉西泮
参见下部第十二章第二节抗焦虑药。
硝西泮
参见下部第十二章第二节抗焦虑药。
安定羧酸钾盐
【药品通用名】安定羧酸钾盐。
【别名或商品名】二钾氯氮,Tranxene。
【药品英文名】Clorazepate Dipotassium。
【化学分子式】C16H11ClK2N2O4。
【性状】白色粉末,易溶于水,极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和氯仿。
【药理作用】本品为苯二氮类抗焦虑药,药理作用与地西泮相似,效力弱,不良反应也小。
【药代动力学】口服后在胃内分解出去甲地西泮而吸收,经肝脏代谢,肾脏排出,能透过胎盘屏障,亦可自乳汁分泌。
【适应证】本品作为一种有效的难治性癫癎的辅助治疗,用于部分或全身发作的病人,最好用于复杂部分性癫癎发作病人,也作为抗焦虑药。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开始剂量每次7.5mg,3次/日或0.4mg/(kg·d),以后每周增加7.5mg,最大剂量达90mg。常用剂量0.5~1mg/(kg·d),治疗难治性癫癎,最大剂量达3mg/(kg·d)。儿童剂量根据体重来调节。9~12岁儿童开始剂量每次7.5mg,2次/日,以后每周增加剂量不超过7.5mg,最大剂量不超过60毫克/人。
【不良反应】类似于其他苯二氮类药,可有头晕、嗜睡、疲乏、口干。
【注意事项】特别注意本药与扑米酮合用时,可出现行为改变,易受激惹。较易产生耐受性。
【制剂与规格】片剂:2.5mg,5mg;胶囊剂:3.75mg,7.5mg,15mg。
氯巴占
【药品通用名】氯巴占。
【别名或商品名】氧异安定,异安定酮,Frisium,Urbadan。
【药品英文名】Clobazam。
【化学分子式】C16H13ClN2O2。
【性状】结晶,不溶于水,略溶于醇,任意溶于酮、氯仿。熔点为180~182℃。
【药理作用】本品具有抗焦虑和抗惊厥作用及抗电抽搐作用。ED50比地西泮小而比苯巴比妥、丙戊酸钠大。治疗安全范围比地西泮、苯巴比妥、丙戊酸钠宽。
【药代动力学】口服吸收快而完全,服药1~3h后达血药峰浓度,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0%。经肝脏代谢,代谢产物为N-去甲基氧异安定,同样有抗惊厥作用,作用强度为氯巴占的2/3。t1/2为60h,如每日用药30mg,约6d达稳态血浓度。
【适应证】本品适用于治疗对其他抗癫癎药无效的难治性癫癎,可单独应用,亦可作为辅助治疗用。对复杂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和Lennox-Gas-laut综合征效果更佳。
【用法与用量】口服:从小剂量开始,20~60mg/d[0.5~4mg/(kg·d)],逐步加量。如与其他抗癫癎药合用,则应减少本品剂量,应用5~15mg/d[0.1~0.3mg/(kg·d)]。10~20mg临睡前服,可安眠。老年病人10~20mg/d;儿童>3岁时,用量不超过成年剂量的一半。
【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与其他苯二氮类药相似,但较轻微,偶见有轻度的镇静、焦躁、抑郁和肌无力。
【注意事项】如连续应用,其抗惊厥作用逐渐减弱,可采用“放假疗法”,如女性病人,在月经期发作时,可在月经来潮前2~3d开始用药,10d后停用。
【药物相互作用】与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丙戊酸合用时,本品的血浓度降低,而其他药浓度升高。合用丙戊酸钠时,N-去甲基代谢产物血浓度降低,而合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时,N-甲基代谢产物浓度升高,因而合用时应注意调整剂量。
【制剂与规格】片剂:10mg,20mg。
左替拉西坦
【药品通用名】左替拉西坦。
【别名或商品名】Keppra。
【药品英文名】Levetiracetam。
【化学分子式】C8H14N2O2。
【性状】白色结晶性、粉末,有微弱气味和苦味。极易溶于水(104.0g/100ml),易溶于氯仿(65.3g/100ml)和乙醇(53.6g/100ml),溶于乙醇(16.5g/100ml),略溶于乙腈(5.7g/100ml),几乎不溶于正己烷。
【药理作用】本品的化学结构不同于其他抗癫癎药,故具有选择性保护局限性和原发性癫癎的独特药理作用。其抗癫癎作用可能与抑制神经元自发性激发黑质部分的网状活性有关。另有研究报道,本品可阻止神经元的同时发放,而不影响正常的激发或抑制神经元的活性;本品直接激活多巴胺能,同时也可能影响GABA的功能;本品对强直性和阵挛性惊厥有剂量依赖性保护作用。ED50分别为7.0和9.7mg/kg(口服),而防止躁狂运动需较高剂量(ED50=31.7mg/kg),腹腔注射对强直性发作也有效(ED50=8.6mg/kg)。本品对小鼠由最大电抽搐、戊四氮唑、bicuculline、N-甲基-D-门冬氨酸(NMDA)所致的强直性惊厥都有效,而对阵挛性惊厥效果较差。用本品(5.4~54.0mg/kg,腹腔注射)预处理小鼠,能剂量依赖性地延迟戊四氮所致的激动发作,同时腹腔注射(5.4mg/kg和17.0mg/kg)减少大鼠由戊四氮唑所致的峰波转换。
【药代动力学】本品口服吸收快,食物对生物利用度无影响。药代动力学呈线性特征,每天2次多剂量给药,2d后达到稳态。该药蛋白结合率低(<10%),不经肝脏细胞色素CYP代谢,66%以原形药物经肾脏排泄。血浆t1/2为6~8h,但老年或肾功能损害的病人t1/2延长。
【适应证】治疗局限性与继发性全身性癫癎。
【临床评价】在一项总共904名癫癎病人的Ⅲ期临床试验中,每日剂量为1、2、3g,结果显示有27.7%、31.6%、41.3%的病人对治疗有反应。癫癎发作比基线时减少50%或以上,与之比较的安慰剂组是12.6%。此外,3g组的病人有8%继续无癫癎发作。在一项为期12周的多中心小规模试验中,27名癫癎病人接受本品1g/d和4g/d辅助治疗,结果两剂量组中分别有5人和7人未再出现癫癎发作,有60%的局限性发作病人从使用高剂量后其发作次数至少减少了50%;主要不良反应有嗜睡和衰弱。
【用法与用量】口服,500~300mg/d,分2次服用。
【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嗜睡、无力及眩晕,程度为轻中度。因不良反应停药或减少剂量,本品为15%,安慰剂为11.6%。在对照试验中,红细胞数、平均血红蛋白、平均血细胞比容轻微降低。
【注意事项】由于本品经肾脏排泄,因此中至重度肾损害及血液透析病人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本品不会与避孕药等常用药发生相互作用,因为它不通过肝脏代谢,在涉及超过1300例癫癎病人的试验中,未见有严重的血液和肝脏毒性反应。一项有18例女性受试者参加的双盲、交叉动力学试验显示,2次/日的500mg本品与口服避孕药联用,持续21d,未影响避孕效果。
【制剂与规格】片剂:250mg,500mg,750mg。
托佩马特
【药品通用名】托佩马特。
【别名或商品名】托吡酯,妥泰,Topamax。
【药品英文名】Topiramate。
【化学分子式】C12H21NO8S。
【性状】白色晶体粉末,有苦味。极易溶于氢氧化钠或磷酸钠等pH值为9~10的碱性溶液中,易溶于丙酮、氯仿、二甲亚砜和乙醇,在水中的溶解度为9.8g/L,其饱和溶液的pH值为6.3。熔点为125~126℃(从乙酸乙酯-己烷中得到结晶):。
【药理作用】本品在结构上不同于其他的抗惊厥药,它是一种带有OSO2NH2基团的单糖衍生物。临床前研究表明本品对局限性和强直阵挛性癫癎有潜在效力,并且具有较高的神经病学治疗指数,其抗惊厥作用类似于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
本品可阻断状态依赖的钠通道,提高γ-氨基丁酸(GABA)激活GABAA的频率,从而加强GABA诱导氯离子内流的能力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本品可能是调节苯并二氮不敏感的GABAA受体亚型。此外,本品可抑制一些碳酸酐酶同工酶的作用。
【药代动力学】本品吸收迅速、完全,一般不受食物影响。生物利用度高(F=0.85~0.95),蛋白结合率低(9%~17%)。犬及大鼠体内血浆t1/2为2~4h,单剂量或多剂量用药时,剂量-效应成线性或成比例,并且多剂量用药后药动学无变化,主要经肾以原形排出(70%~97%),肾功能不良者清除率减慢。单剂量研究中,健康志愿者口服本品0.1~1.2g,吸收迅速,大多可于给药2h内达峰浓度的90%。主要循环成分为原形,大部分经尿排出,占80%左右,肾功能不良者消除减慢,平均血浆消除t1/2为19~23h,且依赖于剂量。超过此单剂量范围时,对于Cmax和AUC来说本品显示线性但不成比例的动力学。
【适应证】适用于局限性癫癎和强直阵挛性癫癎,尤其是对Lennox-Gastaut的临床疗效较好。
【临床评价】在一个开放的、小规模的临床试验中,本品可有效治疗局限性癫癎。本品作为一种分期治疗方式给予19例医学上难治性癫癎病人达1年。所有病人都接受卡马西平和(或)苯妥英钠且都达到治疗血浓度。本品的维持剂量范围为0.4~1.6g,平均剂量为0.8~1.1g/d。9例病人的总发作率减少50%以上。有1例病人的发作率减少仅43%,但其发作类型由主要的复合局限性变为单一局限性。未见血液学异常。
【用法与用量】口服,维持量为0.4~1.6g/d,平均剂量为0.8~1.1g/d。
【不良反应】发生率约占20%,其中以中轻度较多,常常在迅速加药过程中出现,但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4个月。按照症状的频度,依次为头晕、疲乏、复视、眼球震颤、嗜睡、精神异常、思维紊乱、共济失调、厌食、注意力不集中等。头痛亦相当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用药剂量无关。
【注意事项】①对驾驶汽车或操纵机器的病人都有潜在危险;②已知对本品过敏者禁用;③动物试验本品具有致畸性;④本品可通过血脑障碍并能从乳汁排出。
【药物相互作用】①口服成分为炔诺酮/炔雌醇(1mg/0.035mg)避孕药的癫癎女病人,同时服用本品(200~800mg/d)可使口服避孕药中雌激素作用下降,此时口服避孕药中宜含有0.050mg的炔雌醇。②当本品与其他抗癫癎药物(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苯巴比妥、扑癎酮)加用治疗时,除在极少病人中发现本品与苯妥英合用时,可导致苯妥英钠血浆增高外,本品对其他药物的稳态血浆浓度无影响。③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可降低本品的血浆浓度。
【药物过量处理】本品急性过量时,若为刚刚摄入,则应立即采用灌胃排空或诱发呕吐胃排空法。适当时应用支持疗法。血液透析是清除体内本品的一种有效方法。然而急性过量时,即使在体内剂量超过20g时,亦不需要进行血液透析。
【制剂与规格】片剂:100mg,200mg。
磷苯妥英钠
【药品通用名】磷苯妥英钠。
【别名或商品名】Cerebyx。
【药品英文名】Fosphenytoin Sodium。
【化学分子式】C16H13N2Na2O6P。
【性状】熔点为220℃(软化),游离酸的熔点为173.0~176.6℃。
【药理作用】本品为苯妥英钠前体药,具有高效抗惊厥作用。它与苯妥英钠具有同等程度的抗惊厥作用,但本品潜在毒性较苯妥英钠大些。这是由于本品是苯妥英钠的前体,容易被机体吸收所致。
给大鼠腹腔注射高半胱氨酸5.5mmol/kg引起大鼠癫癎发作,将动物分组,每组9只大鼠,分别腹腔注射给本品130mg/kg和苯妥英钠120mg/kg,用脑电图监测给药结果。给药后30min,本品在大鼠脑内浓度几乎与苯妥英钠相同,60min时未测得本品血药浓度峰值,但是在给药1~2h内,苯妥英钠给药组大鼠的血药浓度及脑内浓度变化较本品显着。接受本品的大鼠没有1只中止癫癎发作,而苯妥英钠组大鼠有4只中止发作。此结果差异在于,本品注射后转化为苯妥英钠需要一定时间。另外,本品与苯妥英钠相似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药代动力学】本品在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后在体内迅速并完全地水解为苯妥英钠,每克分子本品转化为等克分子苯妥英钠,与剂量或给药速率无关。转化为苯妥英的t1/2(包括病人和健康志愿者)为8~15min。
本品在病人和健康志愿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是相似的。不论是肌内注射还是静脉注射用药,两者的生物利用度是等同的。本品进入机体后95%~99%与血浆蛋白结合。肌内注射本品,血药浓度较静脉注射给药低,但持续时间较长,约3h达血药浓度峰值。这是由于从注射点到吸收,人体内需要一定时间。
本品静脉注射后的血药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与苯妥英钠肌内注射给药后的AUC相似,二者无统计学上差异,表明本品与苯妥英钠是等效的。
本品的t1/2和血浆清除率均与服药途径无关。肝、肾功能不良及血红蛋白减少者可能增强本品转化为苯妥英钠,却不相应地提高苯妥英钠的清除率。健康志愿者静脉注射本品后,本品的清除率随剂量和输注速率提高而增大。
【适应证】本品用于控制原发性癫癎病人的痉挛症状,预防并治疗神经外科手术中惊厥的发作。
【临床评价】经临床研究本品疗效与苯妥英钠相似,但本品的安全性较苯妥英钠为优,耐受性良好。此外,本品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肌内注射。本品在肌内注射后30min内即可充分吸收,并迅速地转化为苯妥英钠,达到治疗所需的血药浓度。所以可以替代口服苯妥英钠在短期内使用(5d左右)。对一些如昏迷、剧烈呕吐及又急需给药的情况,肌内注射本品可达到治疗目的。而且,在非紧急的情况下,肌内注射给药还可以节省静脉注射所需的准备和花费,为病人和医护人员提供了方便,使病人既获得与苯妥英钠同等有效的治疗效果,同时又明显减少不良反应的危险性。
【用法与用量】按本品75mg相当于苯妥英钠50mg等效剂量计算,在非紧急情况时,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苯妥英钠10~20mg/kg,最初苯妥英钠维持剂量为4~6mg/(kg·d)。静脉注射治疗癫癎发作的苯妥英钠剂量为15~10mg/kg。静脉输注前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本品制剂,稀释后本品浓度范围为1.5~25g/L(苯妥英钠),稀释液置室温8h或者2~8℃在24h内是稳定的。
【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为眼球震颤、眩晕、瘙痒、感觉异常、头痛、嗜睡和运动失调。除了感觉异常和瘙痒外,其余的不良反应静脉注射较肌内注射为常见。按折算为苯妥英钠剂量计,以150mg/min速率静脉注射,剂量为≥15mg/kg时约有2/3病人发生不舒适感。
【注意事项】对本品或其制剂成分、苯妥英钠或其他乙内酰脲药物过敏者禁用,心功能异常者禁用。紫癜病人慎用本品,因苯妥英钠可使其症状加重。
【药物相互作用】与苯妥英钠有相互作用的药物也可与本品发生作用,如影响血浆蛋白结合或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的药物,使用时需注意。
【制剂与规格】注射剂:10ml∶750mg(相当于苯妥英钠500mg),2ml∶150mg(相当于苯妥英钠100mg)。
【生产厂家】美国Warner-Lambert公司。
硫加宾
【药品通用名】硫加宾。
【别名或商品名】噻加宾,Gabitril。
【药品英文名】Tiagabine。
【化学分子式】C20H25NO2S2。
【性状】本品盐酸盐为白色或灰白色结晶性粉末,熔点为192℃(分解),对映体纯度为99%R(-)以上,,水中溶解度为3%,几乎不溶于己烷。-COOH和N+H基的pKa值分别为3.3和9.4,pH7.4时在辛醇/水中的分配系数为39.3。
【药理作用】本品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GABA再摄取的选择性和可逆性抑制剂,主要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递质传递。增加突触中GABA的浓度,从而使神经兴奋敏感性降低,进而改善临床症状。本品对多巴胺D1或D2-受体、β-受体、以及毒蕈碱、组胺、肾上腺素或苯二氮杂等受体的作用位点的亲和力极低,因而其作用具有选择性。
【药代动力学】本品口服具有活性,口服后几乎完全吸收(89%),给药后1h达血药峰值。与食物同时服用可降低其吸收速度但不影响吸收量。药物在体内分布广泛。由于本品具有亲脂性,因而能够通过血脑屏障到达中枢。
本品经肝脏CYP3A4代谢,代谢物随粪便排出。经肾排泄极少。本品血浆t1/2为7~9h,需采取2~3次/日给药方案。肝酶诱导剂可加快本品的代谢(t1/2为2~3h)。因此,本品常用在添加治疗方案中,与其他抗惊厥药物如苯妥英、卡马西平、苯巴比妥等合用,给药剂量可按需要增加。尚未发现本品对上述或其他经肝脏代谢的药物的影响。
由于肝脏是本品的主要代谢途径,轻至中度肝功能不全病人用药剂量应降低,严重肝功能不全病人则禁用。而肾功能不全者不必进行剂量调整。
【适应证】适用于其他抗癫癎药难治的、带或不带继发性泛化的部分性发作癫癎的补充治疗。
【用法与用量】成年人的推荐剂量:口服初始剂量4mg,1次/日,随后每隔1周增加4~8mg/d,直至达到临床效果。最大剂量为32~56mg/d(分2~4次口服)。青少年(12~18岁)最大剂量<32mg/d。若停止本品治疗,应在2~3周内逐渐降低剂量。对轻到中度肝损害病人,应适当降低剂量。
【不良反应】本品耐受性和安全性一般良好,在补充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眩晕、虚弱、神经不安和震颤,其他有抑郁、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头痛和腹泻等,一般为轻度到中度,发生于治疗初期。因不良反应而停止治疗,本品为13%,安慰剂5%。
【注意事项】
(1)严重肝损害病人禁用。
(2)本品能引起眩晕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相关性症状,应劝告病人不驾驶车辆或操作其他复杂机械,直至不影响精神活动和运动能力。
(3)如发生淤斑症状,应作全血和血小板计数检查。
(4)对不伴有诱导肝酶的抗癫癎药物的经验尚有限。欧洲的本品处方说明,对于不合用诱导肝酶的药物病人,维持剂量开始应降至15~30mg/d。
(5)本品推荐给孕妇和哺乳妇女使用的资料目前尚不够。
(6)尚无推荐给儿童使用的剂量。
【药物相互作用】本品对肝微粒体酶无诱导和抑制作用,不影响口服避孕药、茶碱、华法林、地高辛及传统抗癫癎药,如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等肝酶代谢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但与丙戊酸合用,能使后者的Cmax和AUC降低10%~12%。与苯妥英钠、卡马西平或苯巴比妥联合用药可增加本品的代谢,降低t1/2。在使用本品的同时服用酶诱导型的抗癫癎药,可缩短前者的t1/2和血浆清除时间;而同时服用非酶诱导型抗癫癎药时,则无此类情况。
【制剂与规格】片剂:4mg,12mg,16mg,20mg。
【生产厂家】丹麦Novo-Nordisk公司。
普罗加比
【药品通用名】普罗加比。
【别名或商品名】卤加比,哈罗加比,Halogabide,Gabrene。
【药品英文名】Progab
【化学分子式】C17H16ClFN2O2。
【性状】从乙酸乙酯中得到双结晶体。熔点为136~142.5℃。
【药理作用】本品为拟GABA药;为GABA受体的直接激动药,化学结构中有γ-氨基丁酰胺侧链连接于苯亚甲基核,此核可促进药物向脑转运,然后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被代谢成相应的酸(SL75102),最后分解得氨基丁酰胺。氨基丁酸也可释出,因而本品不仅是拟GABA药,也是一种外源性GABA。药物的直接作用是本品和SL75102结合于GABA受体而产生效应。
【药代动力学】本品口服易吸收,口服后2~3h达到血浆峰浓度,t1/2为10~12h,几乎全部由肝脏代谢。在服药后几分钟脑内,即出现本品相应的酸,氨基丁酰胺和GABA,后两个代谢物的浓度会继续缓慢上升。
【适应证】适用于癫癎(特别是部分性发作)、痉挛状态。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25~35mg/(kg·d),儿童35~45mg/(kg·d),均分3次服用。
【临床评价】对癫癎、痉挛状态和运动失调进行了本品应用研究,本品和SL75102在γ-氨基丁酸受体所有已知的结合部位上拟GABA,与GABA受体结合。已知能治疗癫癎的药物都能增加GABA的作用,而引起发病的物质都干扰GABA的作用。
在双盲随机交叉试验中,观察不同年龄的70名癫癎病人。大多数病人每周至少发作1次,均给予本品10~30mg/(kg·d)。有几例发作消失,50%~60%病人持续好转。大多数病人有大发作或部分发作,后者的改善最为明显。
在一次双盲交叉试验中,50%以上的痉挛病人用本品24mg/(kg·d)有效,80%病人认为本品比安慰剂好。在公开标签试验中,10名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痉挛病人接受本品1.2~1.5g/d后,6%情况有所改善,其中3名用解痉药巴氯芬(baclofen)无效。
本品对运动失调的作用尚不明确。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认为本品耐胃酸剂型对帕金森病病人无效。然而,在另一项双盲试验中,15名帕金森病病人用本品0.9~2.1g/d进行4周治疗后均有改善。2名疑似局部缺血性偏身震颤的病人使用本品600~900mg/d后病情明显改善,但在一项对照试验中,本品11.4~22.2mg/(kg·d)对18例良性原发性震颤均无效。
【制剂与规格】片剂:150mg,300mg,600mg;散剂:每袋50mg。
【生产厂家】法国Synt-Helabo公司。
苯丙氨酯
【药品通用名】苯丙氨酯。
【别名或商品名】非巴氨酯,非尔氨酯,非氨酯,Felbatol。
【药品英文名】Felbamate。
【化学分子式】C11H14N2O4。
【性状】白色结晶性粉末,有特殊气味。微溶于水和乙醇,略溶于甲醇,易溶于二甲基亚砜。
【药理作用】苯丙氨酯是一个双氨基甲酸酯,可有效地阻断由戊二烯亚戊基四唑和苦味毒诱发的癫癎发作,且可提高癫癎发作阈值,预防癫癎发作扩大。本口对低氧缺血性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本品的特点是没有其他抗癫癎药的镇静、抑郁、敌对行为、体重增加和认识能力减弱的不良反应。
【药代动力学】口服后吸收完全,进餐与否对吸收无差别。服用后1~4h可达血药峰浓度。单剂量服用本品200~600mg,AUC与Cmax呈线性动力学特征,儿童与成人的药代动力学基本一致。志愿者服用苯丙氨酯其t1/2为20h,接受其他抗癫癎药物治疗者的本品t1/2为11~16h。苯丙氨酯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22%~25%。体内代谢成为无活性代谢物。本品服后90%以上自肾脏排出。
在一项研究中,5名健康志愿者每人服用单剂量600mg,平均最大血浓为9.9mg/L,平均t1/2β为19.4h。600mg/d,2次/日,数星期后,平均t1/2β为19.9h,坪浓度(Css)为29mg/L。剂量达1.2g/d的服药志愿者,其药动学呈线性。
【适应证】适用于局部癫癎发作,Lennox-Gastaut综合征。
【临床评价】在一多中心、双盲、对照的试验中,给111名不能控制的癫癎局部发作病人单用苯丙氨酯进行治疗,病人接受本品3.6g/d,或丙戊酸15mg/(kg·d)进行治疗,前者替代标准抗癫癎药物控制癫癎发作的效果明显好于后者。
对73名Lennox-Gastaut综合征的病人服用苯丙氨酯进行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附加实验,其剂量为常用的儿童推荐剂量。苯丙氨酯治疗组病人的癫癎弛缓性发作频率下降34%,癫癎总发作频率下降19%,比安慰剂组均有显着性差别。
【用法与用量】成年及少年剂量为1.2g/d,分2~3次服用,2d后,剂量可增加至2.4g/d,根据临床反应剂量最大可增至3.6g/d,分3~4次服用。
2岁以上儿童,起始剂量为15mg/(kg·d)。分次服用,2d后可增至30mg/(kg·d),儿童每天最大推荐剂量为45mg/(kg·d)(不能超过3.6g/d)。
【不良反应】其主要不良反应为头痛36%、呕吐30%、头昏27%、嗜睡20%、食欲缺乏17%、恶心17%、复视17%。单用苯丙氨酯,其不良反应比合并治疗时少。儿童的不良反应与成人类似。
【注意事项】合并用药的不良反应要比单独用药多,主要是由于本品与其他抗癫癎药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故应在用药时调整剂量。
【药物相互作用】本品与其他抗癫癎药同用时,可使其他抗癫癎药物的药动学参数改变。与丙戊酸钠合用,本品的血药浓度增加;与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合用,本品血药浓度降低,而苯妥英钠和丙戊酸的血药浓度增高,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降低。
【制剂与规格】片剂:400mg,600mg;口服液:120mg/ml。
【主要生产厂家】美国Carter Wallace公司。
伊来西胺
【药品通用名】伊来西胺。
【别名或商品名】抗癎灵,Antiepilepsirine。
【药品英文名】Ilepcimide。
【性状】白色或微黄色粉末;味灼热。易溶于乙醚、氯仿,可溶于乙醇,不溶于水。
【药理作用】本品为胡椒碱的衍生物,是一种广谱抗癫癎药。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升高动物脑内5-HT含量有关,其效应随含量的升高而加强,对NA和DA的含量影响不大。动物实验表明,本品对人、小鼠最大电体克发作均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呈剂量相关性,作用强度较苯妥英钠弱。本品对抗大、小鼠由戊四氮引起的惊厥作用较硝西泮弱,对士的宁引起的惊厥的对抗作用较苯巴比妥弱。但本品大剂量不引起动物惊厥、肌无力和麻醉。
另外,本品对印防己毒素、脑室内注射筒箭毒碱及谷氨酸引起的惊厥发作和听源性发作都有不同程度的对抗作用,并能降低动物的病死率。还可减少小鼠的自发活动,并能加强硫喷妥钠引起动物翻正反射消失的作用及吗啡的镇痛作用,但在单独用药时,并无上述效应。本品尚可预防氯仿引起的小鼠心律失常,但对乌头碱所致心律失常则无此效应。
本品除促进5-HT合成增加外,还能促进其从突触小体释放。
【药代动力学】口服易吸收,给药后10min即可从血浆中测得,但24h后血浆药物浓度已很低,血浆药物达峰时间为4~6h。一次给药可维持4~6h,本品在体内分布以脂肪组织中最高,其次是肝、肾、心脏等器管,有微量药物可透过胎盘进入胎体。
【适应证】用于癫癎大发作,对局限性发作也有效。
【临床评价】国外报道,本品试用于270例癫癎病人,显效率(发作减少90%以上)为35.5%,总有效率(发作减少50%以上)为83.3%。其中27例在接受抗癎灵前未用过其他药,显效率为77.8%,总有效率为96.3%。此外,部分病人服药后睡眠改善、精神良好、智力较有进步。对35例原来脑电图异常的有效病例进行复查,其中23例有明显改善。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50~100mg,2~3次/日。原则上宜在发作较集中的时间之前2h服用,一般用药后1~3月才可出现疗效,疗程长者疗效更佳。
【不良反应】不良反应较轻微。偶见头晕、困倦、食欲不振、恶心。
【注意事项】当用本品代替其他药物时,不应骤然停用其他药物,应逐步代替,以避免诱发癫癎发作。
【制剂与规格】片剂:50mg。
双丙戊酸钠
【药品通用名】双丙戊酸钠。
【别名或商品名】Semisodium,Valproate,Depakote,Epival。
【药品英文名】Divalproex Sodium。
【化学分子式】C16H31O4Na。
【性状】有特殊气味的白色粉末。
【药理作用】本品抗癫癎活性与脑中GABA的浓度增加有关,对于神经细胞膜的作用尚未了解。
【药代动力学】本品在胃肠道内分解为丙戊酸盐,口服后吸收峰血清浓度出现3~4h,与食物一起给药会减慢吸收,但并不影响吸收程度。丙戊酸盐的血浆t1/2在6~16h之间,如并用其他能诱导药物代谢酶的抗癫癎药,则t1/2常处于上述范围的较低部分。
每天剂量、血清浓度与疗效未见良好的相关性。但多数病人的丙戊酸钠治疗浓度为50~100mg/L。有些病人血清浓度低于或高于此范围时,也能使症状得到控制。
丙戊酸盐迅速分布于体内。在治疗浓度时,与人体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为90%。剂量增加可引起蛋白结合程度下降,使其清除量和消除率增加。
本品及其代谢物主要随尿消除,在尿中可检出极少量未经代谢的母体药物。本品主要在肝脏中代谢,以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形式排泄。
【适应证】本品可单独或与其他药物并用,治疗单纯性癫癎(小发作)和复杂性失神发作,也可配合用于多重发作型(包括失神发作)癫癎的治疗。
【临床评价】15名癫癎病人原来给予丙戊酸钠3次/日或4次/日,后改为相当剂量的本品,给药2周后改为双丙戊酸钠2次/日。给药后4h达血浆浓度峰值,此后出现持久的坪值。该组最高血浆浓度与最低血浆浓度的差值平均仅为血浆浓度的46%。给药2次/日不引起突发性发作。15名病人均无胃肠道不良反应,而用丙戊酸钠时有45%出现轻至中度上消化道症状。
【用法与用量】口服初始剂量为15mg/(kg·d),每周增加5~10mg/(kg·d),直到控制发作或不良反应妨碍了剂量进一步增加。最大剂量为60mg/(kg·d)。如果剂量超过250mg/d,应分次给药。
如由丙戊酸盐改用本品治疗时,应从相同的日剂量及给药方案开始,待病人对本品稳定后,再开始采用2次/天或3次/天的方案。
【不良反应】①胃肠道:治疗开始时有暂时性恶心、呕吐及消化不良。还有腹泻、腹部痉挛及便秘,也可有厌食及食欲亢进。与食物同服从低剂量开始渐增,可能较好。②中枢神经系统:单用或并用丙戊酸可出现镇静作用。镇静作用常在减少其他药物用量后消失。可出现震颤,也与剂量有关。罕见共济失调、头痛、眼球震颤、复视、静坐不能、眼前黑点、语言障碍和头晕。单用或与苯巴比妥合用时罕见昏迷。③皮肤:可有暂时性毛发脱落增多,罕见皮疹及多形性红斑。④精神:可有情绪失常、抑郁、精神病、攻击性、多动和行为颓废等。⑤骨骼肌肉:无力。⑥血象:有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第2期聚集受抑,表现为出血时间改变,并有瘀斑、皮下出血、血肿形成及出血现象,应减量或停药。另有相关的淋巴囊病及血纤维蛋白原过少。有时出现白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增多、贫血及骨髓抑制。⑦肝功能:常见转氨酶(AST、ALT)及LDH轻微上升,似与剂量有关。偶尔有血清胆红素升高及其他肝功能异常。肝功能衰竭有时可能致命,常发生于用药的最初半年中。严重或致命的肝脏毒性发生之前可能出现非特异性症状,如控制发作的能力减弱、不适、虚弱、嗜睡、面部水肿、食欲缺乏及呕吐等,应密切监护病人是否出现这些症状。⑧内分泌:可有月经不规则及继发性闭经;罕见乳腺膨大及溢乳;甲状腺功能试验可见异常,但其临床意义尚属未知。⑨胰:可有急性胰腺炎,但致命的情况罕见。⑩可有高血氨症(如具有临床意义时应停药)和高血糖发生,对原有非酮症性高血糖症的病人,可能致命。
【注意事项】慎用于有肝病史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期间须经常进行肝功能检验,特别在最初半年内。使用多种抗惊厥药、儿童、患有先天性代谢障碍、伴有精神发育迟缓的严重发作及有脑器质性疾患的病人可能特别危险。如出现显着的肝功能异常(可疑或明显的),则应立即停药。在某些情况下,虽然停药,但肝功能异常仍会进展。
防止大发作而服药的病人,不应中断抗癫癎药,因为中断服药极可能陷入癫癎状态并伴有缺氧而危及生命。在某些场合,如发作的严重性及频率对病人并不构成严重威胁。在妊娠前、妊娠中或哺乳期,可考虑停药。病人在治疗前及治疗期间,需作血小板计数并进行凝血试验。
【药物相互作用】本品与其他抗癫癎药物合用时可能有相互作用,在治疗早期最好定期测定并用的抗癫癎药的血清浓度。丙戊酸钠在尿中的酮代谢物会导致尿酮试验的假阳性。本品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特别在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如乙醇)合用时,在确定本品不引起倦睡之前,应该劝告病人不驾驶车辆和操作有危险的机械。丙戊酸钠与蛋白质高度结合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卡马西平、双香豆素)合用时,可能对血清药物浓度有影响。与苯巴比妥合用时由于降低了肾脏以外的功能,可能引起血清中苯巴比妥浓度升高,并引起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必要时应减少巴比妥类的剂量。扑米酮可代谢为巴比妥酸盐,因此也可能参与类似的相互作用。
丙戊酸钠与苯妥英钠合用时会发生突发性发作,苯妥英钠的剂量应依临床要求进行调整;与氯硝西泮合用时,可能产生失神状态;与影响凝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和华法林)合用时,需加注意。
初步数据表明,丙戊酸盐对乙琥胺的血清浓度有影响。如用药过量可能发生深度昏迷。纳洛酮可以逆转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但它也会逆转本品的抗癫癎作用。
【制剂与规格】肠溶包衣片:125mg,250mg,500mg。
【生产厂家】美国Abbott Labora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