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B族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简明家庭中医药便览》第76页(1971字)

维生素B包括一大组水溶性维生素,称为维生素B族或B族维生素。临床所用复合维生素B制剂即主要维生素B的复合制剂。通常所说维生素B族实际包括维生素B1、B2、B6、B12、pp、泛酸、叶酸等多种维生素。

维生素B1又称硫胺素,是体内碳水化合物代谢所必需的物质,也就是说,是参与能量代谢的必要成分。

维生素B1缺乏可致肠蠕动缓慢、消化液分泌减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由于体内碳水化合物的氧化受阻,能量代谢障碍,神经组织的能量供应不足,维生素B1缺乏的初期出现健忘、不安、易怒等症状。继而四肢无力,肌肉疼痛、萎缩,皮肤感觉异常,进而失去感觉。称为干性脚气病。重症可出现心悸、呼吸困难、心脏肥大、扩张,甚至发展为心力衰竭、周身浮肿,称为湿性脚气病。维生素B1虽然广泛存在,但如果谷类过细加工,或者煮饭时加碱,或者蔬菜烹饪失宜,都可能造成维生素B1大量破坏,这类饮食常是导致维生素B1缺乏的原因。有一些类肌肉中含有硫胺素酶,可以分解维生素B1,喜食生鱼的,也容易因而缺乏维生素B1

一般教科书都说因为维生素B1极易随尿排出,所以尚无报道维生素B1在体内堆积而造成中毒的传说。但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曾经在临床广为应用的维生素B1注射液,就因为曾发生静脉注射后突然死亡的事故而停止静脉应用。看来短时间内一次摄入较大量的维生素B1,也是不安全的。

维生素B2又称核黄素,是体内各种辅酶的原料,参与生物氧化过程,能促进生长,维持健康。维生素B2在碱性溶液中或经日照而极易破坏,不恰当的烹饪习惯能导致维生素B2缺乏。

人类维生素B2缺乏时,常可见唇炎、口角炎、舌炎、睑缘炎、角膜炎、角膜血管增生、混浊、溃烂、羞明、畏光、眼部灼痛、巩膜充血、脂溢性皮炎,还可引起阴囊红斑、丘疹、结痂、脱屑等变化,较重症病例则发生湿疹样阴囊炎,民间习称绣球风,常顽固性瘙痒,皮肤呈弥漫性浸润、变厚,有时有液体渗出。阴囊炎对于维生素B2缺乏具诊断价值。

维生素B2在体内不能贮存,一次大量补给常可于短时间内从尿排泄。

维生素B6包括三种作用相似的物质,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均相仿,都易溶于水但也稍溶于脂溶剂,对光和碱性敏感,高温下迅速破坏。维生素B6在体内参与蛋白质代谢,是组成多种氨基酸代谢辅酶的原料。动物缺乏维生素B6的症象为皮炎、痉挛、贫血等。人类单纯缺乏维生素B6引起的症状少见,但维生素B6常作为治疗婴儿惊厥、妊娠呕吐以及异烟肼(雷米封)治疗结核病时的辅助用药。

维生素pp,为尼克酸(或称烟酸)与尼克酰胺(或称烟酰胺,有人称为维生素B3)的统称,溶于水,不易被酸、碱、高温破坏。两者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相似,是体内合成辅酶Ⅰ和辅酶Ⅱ的原料,参与生物氧化作用。

维生素pp缺乏可能引起癞皮病。癞皮病以前称为陪拉格拉Pellagra,或称糙皮病。主要表现为皮肤、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的症状。

皮肤症状最常见于露出部和易受刺激的部位,两侧对称,初似日晒,红肿、紧张、灼痒,重者可形成水泡。稍后皮肤呈棕红色,再后则脱屑、皮肤厚而糙,最后则弹性消失,呈萎缩状态,局部有永久性色素沉着。消化道症状除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外,主要显现舌炎、口腔炎以及齿龈、口腔粘膜炎症。神经精神症状可见明显的精神变态以及感觉异常、瘫痪、运动障碍。此外,还可见贫血、低血压。儿童则可见发育障碍。

尚未见维生素pp过多引起的症状报告。

维生素B12与叶酸是两种作用大致相近的B族维生素。

叶酸本来在绿叶中存在丰富,有人称为维生素M、维生素Bc。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容易被光破坏,室温下也容易损失。叶酸也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密切关系,推想可促进正常血红细胞形成和成熟,缺乏时形成恶性贫血,即巨红细胞性贫血。

一般维生素B12和叶酸不致缺乏,但是长期慢性腹泻或者长期服用广谱抗菌素或肠道抑菌药物有可能造成叶酸缺乏,需补给。还没有见过维生素B12、叶酸过多引起的不良反应报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