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冬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简明家庭中医药便览》第247页(2268字)
常见的盆栽多年生草本观赏植物。我国中部或南方山林间有野生。原是攀援状长茎,盆栽时则延伸下垂1~2米。小叶退化为鳞片状,主茎上小叶常变为下弯的短刺。主茎簇生,通常所见为绿色如金鱼藻或略如松针分布者为叶状枝,经冬不凋,但春、夏间黄枯脱落,又生新的叶状枝。夏季开黄白色或白色小花,1~3朵丛生,下垂。
夏、秋间陆续结球形浆果。成熟时鲜红色,径约半厘米,长时不脱落。丛绿间分布点点红珠,秀丽可爱。天门冬有多个肉质块根,长椭圆形成纺锤形,长短不一,长的可达到10cm左右。主要用块根繁殖。块根也是主要药用部分。
天门冬野生分布的有数种,块根同样药用,为常用药材,处方常简称天冬。据记载,经动物实验,所含成分天冬酰胺有镇咳、祛痰作用。水煎剂对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肺炎双球菌、甲、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等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抑菌作用。体外试验,天门冬还有一定抗肿瘤作用(《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一般秋冬时采挖,盆栽者可在换盆时,摘取部分块根,植物仍可存活生长,除去茎基和须根,洗净,沸水煮或蒸透,趁热除去外皮,洗净,干燥。干后略呈半透明状,可以长期保存备用。也可鲜用。
明人虞抟《医学正传》卷6称:“治诸般痈肿神效:新掘天门冬一味,约三、五两(约100~200g),洗净,入砂盆内研细,以好酒荡起,滤去渣,顿服。(《本草纲目》卷18引文作:砂盆擂细,以好酒滤汁,顿服。)未效,再服一、二服必愈。”
《医学正传》卷2又有天门冬膏,治血虚肺燥,皮肤拆裂,及肺萎咳脓血证(肺萎有多种表现,咳吐脓血者近似现代医学之慢性肺脓疡、支气管扩张或慢性支气管炎),用新掘天门冬不拘多少,洗净,去皮、心,细捣,绞取汁,澄清,以布滤去渣滓,沙锅熬成膏。每用一、二匙,空心温酒调服。
江苏省肿瘤协作组报告,鲜天门冬2两(约100g)蒸熟,剥去外皮,3次分服,每日一服。治疗乳房肿瘤,对一般良性肿瘤,尤其是乳房小叶增生,奏效迅速,多可获愈。
《云南中草药》用天门冬催乳,取二两(约100g),炖肉服。
天门冬无毒,可以久服,剂量也无严格限制。《普济方》卷263服天门冬方称:“久服令人长生,气力百倍。治虚劳绝伤,年老衰损羸瘦偏枯不随,风湿不仁、冷痹,心腹积聚、恶疮痈肿;癞疾重者,周身脓坏,鼻柱败烂,服之皮脱虫出,颜色肥白。此无所不治。亦治阴萎、耳聋、目暗,久服白发黑,齿落生,延年益寿,入水不濡。”可以服散,服膏滋,服丸,或酿酒。古代天门冬有“无不愈”之名,可能近乎夸张,但也可想见其应用之广。
膏滋,或称膏,古书或称煎,朱丹溪《局方发挥》认为即舍利别。舍利别为拉丁文Syrupus译音,即今之糖浆。天门冬膏(膏滋)有多种熬制方法:
宋代《太平圣惠方》卷95天门冬煎,谓:益气力,延年不饥。生天门冬十斤,去心,捣碎。以酒五斗,和绞取汁。(按:宋制:1斤约597g,,1升约664ml。此方量较大,用时可按比例缩小)纳铜器中,入白蜜一升,重汤熬之(即隔水炖,或水浴加热),如饴。每服以温酒调一匙,日三服。
《本草纲目》卷18引《医方摘要》熬天门冬膏(膏滋)法:以天门冬流水泡过,去皮、心,捣烂取汁,以沙锅文、武火煮,勿令大沸。十斤熬至三斤,入蜜四两(约150g),至滴水不散。装瓶中,埋土中七天,去火毒。每日早、晚调服一匙。若大便溏薄,以酒服之。称:“去积聚、风痰,补肺,疗咳嗽、失血,润五脏,杀三虫、伏尸,除瘟疫。轻身、益气,令人不饥。”
元人《饮膳正要》卷2另有天门冬膏(膏滋):天门冬不论多少,去皮,去根须,洗净,捣碎,布搅(绞)取汁,澄清,滤过。用瓷器、沙锅慢火熬成膏。每服一匙头,空心温酒服下。此法与清人《沈氏尊生书》方大致相同。可以参照。
《云南中草药》治疝气:鲜天门冬五钱至一两(约30~50g)(去皮),水煎,点酒内服。
干天门冬捣为末酒服方寸匕(约1g左右)每日三次,《千金方》卷19治虚劳冷体痛。
古代还有用天门冬美容的,缺验证,暂不录。
有人介绍治疗慢性咳嗽的祛痰止咳药酒:天冬400g,加水少许煮沸,冷却后加入米三花酒2升、白糖100g,浸泡一个月后用。饭后饮10ml,日3次。(《民间药膳药酒良方选》)
《古代验方大全》引《饮食新录》天门冬粥:治肾阴不足,阴虚内热,肺虚有热,干咳少痰或无痰,痰中带血及午后低热,夜间盗汗等症。先煎天门冬15~20g,取浓汁,去渣,入粳米30~60g煮沸,加入冰糖适量,再煮成粥。早、晚服食。三、五天为一疗程。间隔三天再服。但应注意:虚寒腹泻或外感风寒不宜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