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工程师手册

有序化

书籍:工程师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企业管理出版社《工程师手册》第103页(1300字)

标准化是人类有序化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序化是概括系统结构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协调性的综合概念。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表明,人类对于有序化的追求是一种天赋。有序化才使得人类社会成为有强大活力的自组织、自适应系统。

为理解有序化,首先了解描述有序化的量(有序度)和有序化的质的客观评定标志。

任何过程的组织状态都是有序和无序的对立统一体。同样在对标准化过程描述时,既可从有序角度,也可从无序角度。方向一致、目标明确、上下左右关系协调、内聚力强,是系统有序的表征,反之就是无序。在系统科学中常用“熵”作为无序的量或度,用“负熵”(信息熵)表征有序度。“熵”是借用热力学概念,一般难以理解。然而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不确定度。例如,由于没有确定整体目标造成工作的盲目性;没有明显功能差别的多样化造成选择上的盲目性,不按分类方法放置贮存物品就不能确定库存物资的位置,也不能利用计算机调用已有的数据和程序软件,等等。所有这些现象都属无序。这样,就可引用信息论和控制论中的“概率分布空间”(通常称为可能性空间)的大小作为描述有序化的量,即有序度。确定性愈大,则可能性空间愈小,表明有序化程度愈高,反之亦然。在ISO/IEC《第二号指南》中,涉及的标准化成果的重复利用频数,也反映了这种确定度。

可能性空间并不一定是越小越好。如果把它缩小成一点,确定度(即有序化程度)虽然达到极大,但是在不少情况下,很可能要为之在技术、经济等方面付出过大的代价。例如,某系列产品,如果简化到只有很少几种,特别是含有未经优化的品种,尽管提供用户的商品信息确定度很大,但带给用户没有多少选择余地,另外,企业的制造技术不能根据需求的多样化而得以发展,对产品的使用者和生产者都是不利的。类似这样的问题就是有序化的质的问题,可见正确规定对象事物可能性空间的最佳边界(即最佳有序化程度),是现代标准化技术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标准化过程中有序度越高,其无序度便越低。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总是变得杂乱无序,标准化就是要努力制止这种自发趋势的发展,而有序化不能自发地获得,放任自流必然导致无序,为了维持有序,必须不断地进行汰劣存优、新陈代谢的创造性活动。例如,在较为落后的标准体系中,引进一部分先进标准,就可能起到这种激发作用,使原来较为落后的标准体系跃进到一个新的有序状态。目前,有的学者,其中也有标准化方面的专家称这种活动是人类创造“杂熵流”来抵消熵增大的自发趋势的活动,也就是控制论中限制事物自发地扩大“可能性空间”的活动,标准化活动就是这种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标准化过程就是从无序到有序,再从出现新的无序过渡到更高有序这样反复循环过程向前发展的,在人类的全部有序化活动中,标准化虽然只限于优化的一部分,但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却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