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工程师手册

标准化的运行规律

书籍:工程师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企业管理出版社《工程师手册》第104页(1854字)

标准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根据科技发展及经验的积累,该原理具有如下特点。

1.标准水平的阶梯上升摸式

标准化的运行,是选优和相对稳定(以充分发挥标准化成果的重复利用效果)交替反复的运动过程,如图2.1.4-1中的S形连续曲线表示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阶梯曲线表示标准水平同科技水平相应地逐步提高的过程。在科技探索阶段A-B,通常还没有条件制定标准,到了技术开发和初期应用阶段B-C,标准开始制定和应用。这时技术发展迅速,标准的适用期(见图2.1.4-1中阶梯的宽度)较短,必须适时修订以保持同当时的技术水平相适应。C-D阶段是技术成熟阶段,标准的适用期大为延长。尽管如此,但这时已日益临近该项技术的衰老期,标准也很可能正在逐渐丧失其活力。总起来说,B-C-D阶段是标准发挥其重复使用效果的阶段。

图2.1.4-1 标准水平的阶梯式上升

图2.1.4-1中的连续曲线,还体现了技术进步在量变阶段的学习曲线走向。如果标准的重复使用频数很大,相应地促使技术发展速度加快的作用也随之增大。这是标准水平在量变阶段阶梯式上升的模式,它一方面反映了标准水平需要经过一些按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方式PDCA(系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英文名词的第一个字母)循环(详见后)才能提高,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工程建设和工业生产在协作、协调和充分利用已经准备好的物资与技术等方面条件的客观要求。当出现了新的技术可以取代原有技术时(见图2.1.4-1中虚线表示的技术发展曲线),原有标准将被新的标准所取代,后者与前者的水平相比,已发生了质的跃升。

2.在标准化基础上产生的协同效应

标准化的发展与标准水平的阶梯式上升,有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这是无庸置疑的。但同时还应看到,标准化为科技的进步还提供了稳实的基础,从而加速了科技的发展。这是因为标准化成果通过广泛重复地应用,产生了导致系统的有序化和促使系统功能在高水平上起步与跃升的“协同效应”。科技进步历程的宏观现象表明,这种效应是非常重要的。加果忽视这种效应、就会从图2-2中只看到标准相对于技术发展水平的“滞后”,看不到标准对于下一阶段的科技进步所起的“前导”作用。显而易见,在没有标准化成果作为协同基础的情况下,新技术将面临环境及自身的无序所构成的障碍而难以得到迅速发展。

当然,上述“滞后”与“前导”这两种作用都是客观存在、互相联系而不是孤立地在起作用的。因此,标准化在其运行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善于发现和消除“滞后”因素,强化“前导”的作用。

3.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

从协同效应、标准水平的阶梯上升模式和有序度的优化(可能性空间边界的优化)等方面来看,标准化工作中正确区分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如前所述,协同效应中宏观序参量是统率微观变量的参数,因而就有必要区分这两种不同质的量而加以控制。在系统中层次较高的标准,主要是给出宏观序参量而不去过分限制微观变量的取舍。后者可让企业标准和有关技术文件分别去作恰当的规定,这就是标准内容的适度问题。

标准水平的阶梯上升模式表明,代表国家标准的阶梯曲线与技术发展曲线之间的差距(见图2.1.4-1中阴影线标出的区域),系企业扬长避短、发挥特色、精益求精的活动余地。还有,对于有序度的优化应有正确的理解。即层次较高的标准(如国家标准)按总体最优的原则,而对局部(企业)目标只规定不应超越的边界。因而,总体最优的边界要求对局部来说,并不是它的最优方案,所以,企业在国家标准规定的可能性空间内,有着发挥自己优势获得最大效益的广阔活动余地。

总之,总体优化是宏观控制了准则,在整体优化了界限内实现局部优化,则是微观控制了准则。在标准化工作中必须正确区分和把握这两类控制的界限,才能避免“一统就死”和“一放就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