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贸易与技术竞争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企业管理出版社《工程师手册》第454页(7544字)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推动市场经济政策以来,技术贸易成了企业管理决策的重要方面和技术管理所要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上一节所谈的管理着重如何进行技术创新活动,重点是如何在企业内部进行技术开发;这一节所谈的技术贸易则是讨论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系。过去我们常用技术合作和技术交流之类的提法,这些提法没有明确的商业含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是企业的资产,其转让必须按照市场有偿和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这就是技术贸易。
技术和普通有形商品有相同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属性。技术贸易比普通商品交易要复杂得多。即使在西方国家,技术市场远不如商品市那样完整和成熟,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的技术市场正处于孕育阶段,无论在观念上、机制上,还是在市场结构上还只能说是刚具雏型,但愿这本书能起到启蒙和催化作用。
技术贸易涉及到一些理论问题,如技术扩散理论,研究技术流动的规律;再如选择理论,研究企业在开发技术和引进技术上的决策比较(trade-offs),还有一些理论讨论国际间技术转让的动因和机制。对这些理论的分析不是本书的重点,本书的重点是放在技术市场的机制和技术贸易的方式和过程。
相对于商品市场,技术市场很不完整,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商品的转让是所有权的转让而技术的转让是使用权的转让,技术卖方在出售技术后仍然拥有该项技术,其交易过程和价格的确定就比较复杂。第二,卖方在成交之前不可能像卖商品一样把有关信息告诉买方,信息的不完整性使买方很难对一项技术的优劣和价值作出客观评价,这也就增加了交易的难度。不像商品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样干脆,技术贸易实质上是买卖双方长期合作的过程。
技术转让的方式很多,但以许可证的方式居多。其他方式包括技术咨询和服务,合作生产,招标和承包。但无论以哪种方式,通过谈判和协商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是一项技术转让成功的关键。
技术贸易最核心和最棘手的问题是价格。在技术交易中很少看到明码实价的例子。价格通常是通过谈判来决定的,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本书综合国际有关文献,对技术谈判双方作价原则、谈判对策和影响价格的各种因素进行较全面的讨论。
1.国际企业的技术工程
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技术成为各国和各跨国企业间竞争的强大武器。跨国企业纷纷采取优先发展技术的战略,以雄厚的资金注入研究开发,大力发展新产品、新工艺和新的管理方式,并以此为资源,把技术和经营紧密结合,以技术的优势获取国际技术的垄断地位和垄断权益,并以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来巩固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跨国企业在制定其全球发展战略时,技术发展战略和技术出口战略也就成了重要的组成部分。了解跨国企业的技术发展和技术出口战略,将有利于国际技术转让谈判和运作的成功。
在制定技术战略时,跨国企业通常要作出两项战略决策:一是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的时机;二是技术转让的方式。前者通常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相关,后者则与国际贸易和投资理论相关。
(1)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的时机。技术发明和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两个方面。一项技术的发展过程可以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一个企业的相应的战略也与产品生命周期密切相关。所谓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一项产品经历的产生、生长、成熟和衰退4个发展阶段。完成这4个阶段就称为一个周期。在一项产品由研究开发进入成长期中间,应尽可能推迟技术转让或对外出售的时间,而利用对新产品的垄断获取超额利润。在产品达到成熟阶段,则应考虑把这项技术抢先卖掉。因为等到衰退,表明这项产品已开始被另一项新产品取代,其所包含的技术的剩余价值也就逐渐化为乌有了。
随着新产品的出口,其相应的生命周期也就带到了海外。一般来说,一项新的产品技术先从发明国扩散到其他技术先进国家,再到发展中国家,在扩散过程中,生命周期也逐渐缩短。跨国企业在本国最大限度地获取技术垄断利益之后才把技术转让到其他国家,接受技术一方利用转让权仍可获取技术垄断的利益。接下去,发展中国家同样也利用产品生命周期,获得一定收益。
应当指出,一项技术的扩散速度和地区,不仅取决于有技术发明权的企业的愿望和利益,而且取决于接受技术国家的技术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在一些国家属于被淘汰的技术而在另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仍可能算是先进技术。技术的阶梯式的扩散通常为跨国企业提供更多的创造利润的机会。
在产品的生命周期中过早转让技术而使卖方蒙受损失的例子并不鲜见。美国一家电器公司把刚出世的录像技术转让给了日本。日本公司对这项技术加以进一步发展和商业化,推出世界一流的录像机产品,并把美国几乎完全挤出录像机市场。美国另一家电器公司以经济核算为理由把它们的电视生产和推销网一古脑儿都卖给了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美国电器公司在技术转让上的失败,使日本轻易地在家用电器产业居世界领先地位,而美国一些公司从领先地位到被迫退出国际市场。类似的例子在汽车制造业及其他产业部门也屡见不鲜。
另外也有很多例子表明跨国公司制定长期技术发展战略和出口战略,保持技术垄断地位,获取巨大的利益。美国IBM公司以电子计算机王国称雄世界,有一套完整的技术战略。它以雄厚的人力和财力研究开发,储备几个档次的新技术,但只推出比其他公司先进半步的技术,以保持技术领先和对国际技术垄断地位,对于尚未利用的技术或是很难一下子转化为商品的技术,则让该技术保持原有状态加以储存,决不拿出来出售,当第二代计算机技术在其他公司起步生产时,IBM就转入第三代计算机的生产并利用对第三代计算机的垄断地位取得巨大的利益。当其他公司将要赶上来时,IBM以高价出售第三代技术并开拓第四代产品的生产。IBM所采取的战略就利用自己的技术储备,采取半步领先的方式,按产品生命周期规律开展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竞争。IBM到了90年代其技术垄断地位受到严重挑战,主要原因是IBM对计算机发展微机化的趋势和软件发展估计不足,并不是技术能力上的限制。
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技术一般要比向工业化国家出口的技术更落后一步,属技术扩散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跨国公司出口这些不十分先进的技术时,他们已在工业化国家赚回了本钱,本可以更便宜的价格卖给发展中国家。但是,对向发展中国家技术转让的研究表明,技术转让费反而抬高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往往不掌握充分的技术和市场信息,不能较准确地计算出技术的成本和底价,因而在谈判时不能做到心中有数,也就免不了吃亏。另外的原因包括支付风险和引进国的各种限制,致使跨国公司以提价冲销对其不利因素。
(2)跨国公司技术出口的动因。为了更好地利用产品周期在海外市场获取最大限度的利益,跨国公司对出口制成品、出售技术和在海外直接投资三种方式进行认真权衡。为了作出合理的决策,他们大量收集情报,了解交易对象国的技术力量、市场份额和竞争能力,了解对象国的预算和投资额、税务制度、工业产权保护制度和对外国投资的政策。表3.1.3-1是对美国177家跨国公司抽样调查结果,左边是可供考虑因素,右边是作肯定回答的公司数目。在这项调查中94.4%的公司首先考虑的是技术使用费的多少。技术使用费也就是本书所要讨论的技术价格,这是跨国公司出售技术的最主要诱因。除此而外的12项代表着其他经济利益上的考虑,比如第二项,对市场的占用率表明公司对自己竞争地位和潜力的关心。
表3.1.3-1 选择技术出口对象国的决策因素
一些跨国公司基于技术的特点而永远不会转让技术。比如可口可乐公司对其饮料的配方是绝对保密的,从不转让。他们在海外的发展主要靠制成品的销售和在各国设立的瓶装公司。另外一些公司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国外设立分公司并只把技术转让给海外的分公司,其目的是为了保持对技术的垄断,而不用担心对外转让会使自己失去技术垄断权和相应的竞争地位。药品的直接出口往往受到极大限制,为了占领国外市场,这些医药跨国公司多采取在国外设厂甚至设立研究机构从事专利医药用品的开发和生产,很少有把自己的专利医药处方或生产技术转让给第三者。
在跨国公司认为对外转让技术不会威胁到自己的技术垄断地位时,或者当产品的生命周期短,有必要尽快以各种方式回收技术投资和获得最大收益时,才会主动考虑出售技术。另外,当对象国政治经济不稳或对外国直接投资有种种限制时,跨国公司也会以出售技术以图利。
在70至80年代中,跨国公司国际战略上的最大特点是以技术作为海外扩张的核心武器,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是以合资或合作的方式与对象国开展商业和技术的合作,以技术进行投资并以技术对合资企业进行控制,而不是单纯依靠资产所有权的份额进行控制。
进入90年代以来,集中在高技术和服务性产业的国际竞争更趋激烈。随着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区域贸易壁垒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出现,直接商品出口会遇到更大阻力。跨国公司因而采取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合作和生产合作等方式迂回进入他国市场实现其全球战略。
2.国际技术资源
国际技术的供应主要来自4个方面:国际公众组织(如联合国),各国政府,各种非营利组织(如基金会、大学和技术协会)和私有企业。国际公众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往往是为了实现区域发展等特定目标而向一些国家或地区提供技术。政府所支持的技术转让则服务于各种政治和经济目的。私有企业转让技术的目的就是盈利。这里还应当指出的是各国的国营企业,其目的往往不易明确划分。一些国营企业是为了实现最大经济效益,而另一些国营企业则可能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服务于政治或社会目标。比如荷兰的国营矿产公司很像一家以利润为目标的私有企业,而日本的国营铁路则以提供服务为主,在财务上是不盈利的。
前三类组织作为国际技术流通渠道并不是以盈利为目标,称为商业性技术转移,而第四类是明确的商业性技术转移,技术本身也带有明确的商业价值。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现代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竞争逐渐由资本竞争转向技术竞争。技术的竞争又推动了技术转让活动的急剧增加和国际技术市场的迅速发展。通过国际市场转移的技术主要是商业性技术。
战后初期,美国是主要技术出口国。美国一方面利用其对技术的垄断地位限制技术向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内的国家转移,另一方面又以各种方式向西欧和日本等工业化国家输出技术。到了60年代,日本和西欧国家在引进和吸收美国技术的同时,开始向周边国家和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出口技术,他们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也逐步增加。直到70年代,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纯技术输入国。从80年代开始,亚洲和拉美地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才逐渐开始较具规模的技术出口业务。我国在80年代后期才开始重视技术出口,到了90年代初,技术出口由东南亚和发展中国家扩展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工业化国家,其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并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技术出口无论在数量、种类上都有长足进展,但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还很有限,不超过10%,而且局限于少数几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到目前为止,国际技术的主要来源仍然是西方工业化国家(包括日本),而美国占国际技术市场的1/3以上。这种技术来源的高度集中性表明美国和西方工业化国家,以其雄厚的技术资源,具有很强的操纵国际技术市场的能力,而其他技术出口国家对国际技术市场的影响力则很薄弱。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还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才有可能在国际技术市场中取得举足轻重的地位。
国际技术市场的另一特点是技术出口贸易不仅集中在西方工业化国家,而且集中在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手中,据统计,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占国际技术贸易额的60%以上,在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贸易中,90%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国际技术进出口的业务中,打交道的主要对象是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控制国际技术市场的大部分贸易活动。少数跨国公司对专有技术的垄断地位赋予他们在国际技术转让交易中较强的谈判地位。他们不仅要求高于自由竞争市场价格的垄断价格,并常常附带苛刻的限制商业条款。争取公平的技术价格和合理的转让条件是发展中国家在引进技术谈判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3.国际技术的需求
通常人们会以为技术转让主要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进行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主要工业发达国家不仅是主要技术出口国,而且也是主要技术进口国。为了提高本国经济水平和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这些国家千方百计地从世界和各国寻找和引进他们所需要的技术。日本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技术进口国。1985年技术产权(即技术许可证)的支出为23.55亿美元,占40个西方国家产权总支出的20%;日本大量进口以美国为主的外国先进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创新,制造出第一流的产品供应国际市场。同时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技术并向其他国家出口。
1985年的统计表明,40个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对外技术产权总支出为115亿美元,其中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和美国5国的产权支出为63.5亿美元,占55%。但是引进外国技术的开支与本国的研究开发经费相比只占一小部分,上述5国的技术引进的开支平均占本国全部企业研究开发费的20%。日本,作为世界最大技术引进国的同时,其非军事的研究开发经费在1992年已达到1120亿美元,超过了美国。另外一些中小工业化国家的自我研究开发能力比较低,因而对外国技术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比如西班牙,引进技术的支出占全部技术发展费用的60%。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签定的国家级的技术引进合同5600多项,合同总额400余亿美元,引进规模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我国也因而跻身世界最大的技术引进国之列。
发展中国家因缺少高级技术人才或者缺少资金能力,自身的研究开发能力通常十分薄弱,主要依靠引进外国技术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发展中国家的总人口和地域远比发达国家多,但由于资金能力或本国发展水平的限制,技术引进的开支所占比例仍较低,但提高较快。1980年为60亿美元,1990年达200多亿美元。
在国际市场上对技术的需求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归结起来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1)技术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比资本和人力要素为大。一些学者认为,经济增长的70%是通过技术进步取得的,资本和人力资源只占30%。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技术的发展和竞争。先进技术变成了人类社会的普遍需求,争取技术上的优势变成战后各国间的经济竞争的主要方面。
(2)各国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是国际间技术流动的另一方面原因。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南半球发展中国家和北半球工业化国家的技术水平上的差距,这决定了技术由北向南流动;二是东欧和远东国家与北美及西欧国家的技术差距,这决定了技术由西向东流动;三是技术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间的技术发展上的差异。比如工业化国家中,计算机、航空和航天技术美国明显领先,化学工业在德国和瑞士发展较快,而日本在电子技术和汽车业则有长足进步。由于产业部门技术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促使技术在工业化国家之间的流动,并且是国际技术转让活动的重要成分。
(3)技术的纵深发展和技术寿命周期的缩短是国际技术活动频率加快的又一方面原因。当代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技术既向纵深发展又向边缘发展,技术种类繁多、错综复杂,发展一项工业技术所需要的投资也越来越多。甚至一些高精尖技术的发展超出一国的经济能力,需要多国共同合作才能实现。一个国家要想全方位的研究开发并保持领先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技术发展的专业化和国际间的技术分工变成一个不可避免的课题。高能物理领域的国际合作就是一例。根据各国特点,侧重发展若干项技术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并生产出世界一流的产品或提供一流的服务。各个国家都有能力以自己的专门技术交换其他非专长技术。这种国际间的分工与合作更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效率的提高。在冷战结束的90年代,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再者,国际现代技术的发展呈加速状态,技术的生命周期缩短、技术更替加快。比如电子工业技术平均寿命越来越短,一些技术寿命可短至一年或几个月。不抓紧利用这些技术(制造产品或转让),这些技术很快就会被新的技术取代而丧失其价值。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更新无疑也促使拥有技术的企业通过技术转让来提高经济效益。